中医古籍
  • 《女科折衷纂要》 总论

    作者: 凌德

    尝闻经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夫天为天真之气,癸为壬癸之水。壬为阳水,癸为阴水。阴阳之气以冲任为都会也。盖冲属血海,任主胞胎,胎脉流通,经水渐盈,应时而下,天真气降与之从事,故曰天癸(仲圭曰∶天癸在男子为精虫,在女子为卵子,故两性同具而为媾胎之要素。世以月事当之,荒谬甚矣)。常以三旬一见,以象月盈则亏,又曰月信(任脉主任一身之阴血,太冲属阳明,为血之海,故谷气盛则血海满,而月事以时下。天真,天一也,天一之气升而为壬,降而为癸。壬阳而癸阴也。三旬一见也,为一小会之周天,此其常也。然有大会、中会之不同,故又有三月一行、一年一行之变异。究其盈亏之义则一也。其有数年不行而一行即受孕者,又超乎理之外矣,岂医药所能为哉)。故经行最宜谨慎,与产后相类。若外被风寒,内伤生冷,及七情郁结,余血未净,瘀积于中,名曰血滞。若用力太过,入房太甚,及服食偏燥,邪火妄动,津血衰少,名曰血枯。若被惊恐恚怒(惊则气乱,故错经妄行,怒则气逆上冲,故从口鼻而出),则气血错乱,逆于上则从口鼻而出,变为吐衄。逆于身则与水气相搏,变为肿胀。逆于腰腿心腹之间则重痛不宁,经行则发,过期则正。若外溢阳经则头眩呕血、瘰 痈毒,若内渗阴络则窍穴生疮,淋沥不断,湿热相搏,遂为崩带。气血相滞,遂为 瘕。凡此变症百出,不过血滞与血枯而已(总结)。犯时微若秋毫,成病重于山岳,可不畏哉!按妇人童幼天癸未行属少阴,天癸既行属厥阴,天癸已极属太阴。此三者祖气生化之源也,故血之资根在于肾,血之资生赖于脾,血之藏纳归于肝。三者并重,乃先天之体耳。若夫后天之用,则独重于脾经,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为赤,是为血。血者,水谷之精,和调五脏,洒陈六腑。在男子则化为精,在女人则上为乳汁,下为月水,故虽心主血,肝藏血,亦皆统摄于脾,补脾和胃,血自生矣(知水谷之精气是生血之原本,则知脾胃是生血之源,故脾胃不健而血不生者,不可端主四物矣)。凡经行之时,禁用寒凉辛散,以伐生气。诗云∶妇人平和则乐有子。和则阴阳不乖,平则气血无争,则天癸应时而下矣。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叶桂
  •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隐居)注。七卷。原书己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农本草经》基础上进行整理, 又增药 365 种, 分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类。

    学术价值:

    首创用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确立综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作者:
    陶弘景
  • 作者:
    陈嘉谟
  • (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载药物 460 种,阐发药性较详尽,并指出用药要结合年龄老少、体质强弱、疾病新久等,对辨认药物的真伪优劣亦有详细阐述。

    作者:
    寇宗奭
  • 作者:
    杨时泰
  • 作者:
    唐宗海
  • 作者:
    刘宋、雷学所着
  • (公元 1564 年)明.李时珍(东璧,濒湖)著。一卷。论述脉象 27 种,对于脉的体状、相类、主病都作了七言歌括,便于诵读学习。并批解了高阳生的《脉诀》。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