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女科宝鉴》 第四章 带下病

    带下病在中医学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带下病泛指所有妇科疾病,即(《史论*扁鹊仓公列传》)所谓“带下医”。狭义的带下病是指妇女阴道内流出不正常的分泌物。妇女自青春期始,阴道常溢出少量白色粘调无臭的液体,一般通称白带,以湿润阴道,抵御外邪,即所谓津津常润。正当青春期,月经前后,排卵期前后或妊娠期白带略有增加,此属正常生理现象。不作病论,当带下明显增多,或色、质、气味出现异常,或伴有其它全身、局部症状者,此即狭义“带下病”。这是本章讨论的主要内容。

    【病因病机提要】

    本病多由饮食劳倦、情志所伤,外邪侵袭,多产房劳或正气不足等因素,使带脉失约,任脉不固而致。

    一、脾虚湿胜 饮食失节,劳倦过度,损伤脾气,或肝气乘脾,脾虚不运,精微不化,聚而成湿;流注下焦,伤及任脉,带脉失约,任脉不固,发而为病。

    二、肝经湿热 情志过极,气郁伤肝,肝气乘脾,脾不运湿,肝郁化热,挟湿下注,损及任、带,发而为病。

    三、肾气亏虚 肾阳素虚,或多产房劳,封藏失司,精微不固,发而为病。或肾阴素虚,相火炽盛,或湿郁日久,化燥伤阴,损及任、带,发而为病。

    四、湿热蕴结 经行产后,胞脉空虚,如下阴不洁,交会失时,或久居阴湿之地,以至湿热乘虚而入,伤及任、带、发而为病。

    五、热毒炽盛 湿热久蕴,化火成毒,或手术不洁,热毒直中,血络受损,任带受伤,发而为病。

    【辩证施治】

    本病临证当根据带下之量、色、质、味及全身情况,辩清寒热虚实,一般量多、色深(如黄、赤、青、绿)、质粘稠、气臭秽者,多属实、属热;量多、色淡(如淡黄、白)、质清、无臭气或有腥气者,多属虚、属寒。治疗时,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但无论虚、实,多有湿邪兼挟,故补泻之时,多兼除湿;对病久虚甚,带下如崩者,在补益之时,当施固涩之法。

    若带下五色,脓血混杂,恶臭难闻者,当排除癌变之可能。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薛己
  • 作者:
    罗美
  • 作者:
    李中梓
  • 作者:
    张骥
  • 作者:
    周学海
  • 作者:
    贺龙骧
  • 作者:
    吴道源
  • 《女科宝鉴》是以中医方法论述女性生殖器相关疾病的探索性新书,书中详细介绍了七十多种常见女性生殖器相关病证,其中包括女科杂病、性病、月经病和中医药避孕、中医药抗早孕等。各病证以病机要点为中枢,展开对理、证、法、方、药的论述,同时,引进中医女科最新研究成果,使之更具临床指导性和收藏价值。

    纵览全书,具有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扼要明了、通俗易懂的特点。全书共约25万字。

    读者对象:中西医临床工作者、医学院校师生及广大男女中、青年。

    著者 一九九一年八月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