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全身性剥脱性皮炎

    全身性剥脱性皮炎是一种累及全身皮肤,引起潮红和脱屑的严重炎性皮肤病。

    某些药物(特别是青霉素、磺胺、异烟肼、苯妥英和巴比妥类)可引起这种疾病,还可继发于其他皮肤病,如异位性皮炎、银屑病和接触性皮炎。某些淋巴瘤(淋巴结癌症)也可引起全身性剥脱性皮炎。很多病例病因不明。

    【症状】

    剥脱性皮炎可迅速发病也可缓慢发生。整个皮肤表面潮红、有鳞屑、增厚,有时有结痂。有些人有瘙痒和淋巴结肿大。虽然很多病人有发热,但由于通过受损皮肤丢失的热量非常多,患者仍感觉寒冷。大量的液体和蛋白质渗出,受损皮肤抵御感染的能力很差。

    【治疗】

    早期诊断治疗对防止因感染和液体、蛋白质丢失而危及生命是十分重要的。

    应避免能引起皮炎的任何药物和化学制品。如果是淋巴瘤引起皮炎,治疗淋巴瘤有助于消除皮炎。严重剥脱性皮炎患者需要住院,并给予抗生素(抗感染),静脉输液(补充丢失的液体)和营养支持治疗。皮肤护理包括外用药物和用加热毯控制体温。温水浴后涂敷凡士林纱布有助于保护皮肤。在其他治疗无效或病情恶化时可给予皮质类固醇(如强的松)口服或静脉给药。

更多中医书籍
  • 《医学正传》(公元 1515 年)明.虞抟(天民)着。八卷。分门论证,以朱震亨的学说为主,参以张仲景、孙思邈、李杲之说,并结合抒发己见。

    作者:
    虞传
  •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桩(灵胎、洄溪)着。二卷。分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书论”“古今”七门,论医学的源流利弊,议论通达。但有时也不免矫枉过正。

    作者:
  • 作者:
    高秉钧
  • (公元 1565 年)明.楼英(全善)着。四十卷。包括总论,脏腑疾病、伤寒、妇人、小儿、运气等,记载病证治法,方药,对于金元医家的学说收载较多。

    作者:
    楼英
  • 作者:
  • 作者:
    张锡纯
  • 作者:
    未知
  • 作者:
    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