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出血性结肠炎

    出血性结肠炎是由特定的埃希大肠杆菌菌株引起的一种胃肠炎,细菌产生毒素而引起急性血性腹泻,有时还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

    在北美,引起出血性结肠炎最常见的细菌是埃希大肠杆菌O157∶H7。这一细菌菌株存在于健康牛的肠道内。进食未煮熟的牛肉,尤其是碾碎的牛肉,或饮用未消毒的牛奶即可感染该病菌。此病也可在人类个体之间传播,尤其是在使用尿布的婴儿之间。出血性结肠炎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

    这种大肠杆菌毒素能破坏大肠的粘膜,如果被吸收入血,还能损害其他器官,如肾脏。

    【症状】

    突然发生的剧烈腹痛,伴有水样腹泻,典型者在24小时内变为血性腹泻。病人体温通常正常或有低热,但偶尔也能升高达39℃以上。腹泻通常持续1~8天。

    大约5%的感染埃希大肠杆菌O157∶H7的病人发生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出现红细胞破坏(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衰竭。有些病人还出现抽搐、脑卒中或其他一些神经系统或脑部损害的并发症。在典型病例,这些并发症出现在疾病病程的第二周,发生之前可有体温升高。小于5岁的儿童和老年人更易发生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即使没有这些并发症,出血性结肠炎在老年人也可引起死亡。

    【诊断和治疗】

    通常病人述说有血性腹泻时,应怀疑有出血性结肠炎的可能。为明确诊断,应作粪便检查以找到大肠杆菌O157∶H7。注意应在症状出现后的一周内取粪便标本检查。如果还怀疑引起血性腹泻的其他疾病,则可作纤维结肠镜检查(见第100节)。

    治疗方面最重要的措施是让病人饮足够的水以补充丢失的液体,以及保持清淡的饮食。抗生素不能减轻症状,不能清除细菌,也不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已发生并发症的病人应该接受医院重症监护治疗,包括进行血液透析治疗。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周扬俊
  • 《温热经纬》(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着。五卷。搜集多种温热病著作,以《内经》,张仲景等之说为经,以叶桂(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之说为纬,辨别温病的伏气、外感、内容丰 富。

    作者:
  •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宝诒
  •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钧
  •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著。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作者: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