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济阴纲目》(公元 1620 年)明.武之望(叔卿)着。十四卷。对明.王肯堂《证治准绳》中的女科,加以评释圈点而成书。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是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基本读物,历来称为经典著作,所以书内所用方剂又称为经方。近代著名中医曹颖甫,名 家达,号 拙巢(一八六六一一一九二七),治医专宗张仲景,深研这二部书,以善用经方闻于时。生平医案,曾由其门人姜佐龄辑录为三卷,也附入了自己和同门的个别治验,搜集见闻,发挥心得,逐案说解、阐发,以佐证曹氏辨证施治的确切。通过曹氏审阅后,复逐案加以评语,师生商讨,从实践到理论,相互琢磨,名其书曰《经方实验录》,由千顷堂出版于一九三七年,再版于一九四七年。解放以来,读者对本书的需要仍繁,我们现在重加整理,删去其说解芜冗者,修饰其词句未妥者,仍分上、中、下三卷,共计九十二案,内有十六案,标明为附列门人医案。——民间中医志愿编撰组
跟腱炎是发生在跟腱的炎症。跟腱是从腓肠肌延伸到跟骨的坚韧带状组织。
在足接触地面时腓肠肌和跟腱可使前脚掌下降而当足将离开地面向前跨步时又可使足抬起。
当作用于跟腱的应力超过了跟腱本身的力量时就会发生跟腱炎。跑下坡路会使跟腱劳损,因为脚接触地面后,前脚掌有进一步向下的趋势;在跑上坡路也会使跟腱劳损,因足抬离地面时腓肠肌必须产生更大的力量来抬起足跟。如果跑鞋后帮太软,会因后跟过度活动使跟腱劳损,增加损伤的可能性。另外穿硬底鞋也会使足趾抬离地面时不能屈曲趾关节而在跟腱上产生更大的应力。
多种生物机械因素可预示跟腱的损伤,包括足的过度内旋、着地点远离足跟的习惯(检查跑鞋底会发现足跟处磨损最厉害)、弓形腿、○绳肌和腓肠肌过于强烈收缩、高弓足、跟腱太紧张以及跟骨畸形。
疼痛,是跟腱炎的主要症状,在休息后开始活动或开始跑跳时疼痛会加重。尽管疼痛,但如果负痛行走或跑一段路程后疼痛会缓解。跟腱表面有一层保护性的腱鞘,在腱鞘和肌腱之间还有一层薄薄的脂肪,这样跟腱可以自由移动。当跟腱损伤后,跟腱和腱鞘之间就会形成瘢痕,使跟腱每次活动时都会牵拉腱鞘,这就是运动引起跟腱处疼痛的原因。继续行走或跑步可以缓解疼痛是因为运动增加了腱鞘的温度,使其弹性更好,这样跟腱就可以更自由地活动。体检时会发现跟腱处有压痛。
如果继续负痛跑步,坚硬的瘢痕组织就会取代有弹性的跟腱,在活动时肌腱就会永远产生疼痛,没有愈合的机会。
只要疼痛存在,就必须停止跑步,替代锻炼是骑自行车,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治疗措施。其他治疗措施则取决于可能致病的生物机械因素,包括穿富有弹性的跑鞋;在鞋内放置插入物来减轻跟腱的张力和稳定足跟。牵拉○绳肌的锻炼在疼痛出现之前就应开始。加强跟腱的锻炼,如踮足尖运动,是有益的。恢复跑步后,在跟腱完全愈合之前,跑上坡或下坡时速度不要太快。跟腱的完全愈合需数周甚至数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