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虫之吐下,见于将出正出之间,因胃中有热,膈上有痰,虫不能安,所以吐而下也。
正没没后犯此,是热重不纳食,虫无所养,思食而出,若过十余条,则有虫厥之变。初热吐虫者,是脾胃亏虚,疹必难出,大非所宜。没后下虫,乃胃热未清,热退自愈。
(公元 1528 年)明.薛己(立斋、新甫)着。 一卷。先论口齿、喉舌之证,分为六门,次论骨鲠、诸虫、体气的治法 ,也分六门,末附方药。
虫之吐下,见于将出正出之间,因胃中有热,膈上有痰,虫不能安,所以吐而下也。
正没没后犯此,是热重不纳食,虫无所养,思食而出,若过十余条,则有虫厥之变。初热吐虫者,是脾胃亏虚,疹必难出,大非所宜。没后下虫,乃胃热未清,热退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