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脉诀刊误》 论涩脉弦脉

    作者: 未知

    (出丹溪)

    脉之状不一.大率多兼见.人之病有四.曰寒、曰热、曰虚、曰实.故学诊者亦必以浮沉迟数为之纲.以察病情.初学人又以浮数为热为有余.沉迟为寒为不足.其间最难体认者.涩脉也.最难调治者.弦脉也.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又曰短而止.皆是不足之象.得此脉者.固为寒.为湿.为血少.为气多.为污血.然亦有病热与实者.不可不知.或因多怒.或因忧郁.或因浓味.或因补剂.或因无汗.气腾血沸.清化为浊.老痰宿饮.胶固杂揉.脉道阻涩.亦见涩状.若重取至骨.来似有力.且带数.以意参之于证.验之形气.但有热证.当作实热可也.医于指下见有不足之象.便以为虚为寒.用药热补.误人多矣.弦为春令之脉.非春时而见木为病也.五脏更相制伏.以防其太过.木为病则肝邪盛矣.肝之盛.金之衰也.金之衰.火之炎也.火之炎.水之弱也.金不足以制木.则土病矣.考之诸家.皆曰弦者虚也.为反胃.为痛.沉弦为悬饮.弦长为积病.弦紧而细主 .弦而伏主 不治.弦急为腹痛.弦而钩主蜚尸.弦小主寒痹.弦而大.主半产漏下.亡血失精.双弦为寒.双弦而迟为心下坚.偏弦为饮.左寸弦头痛.右寸弦水走肠胃.左关弦怒而血聚.右关弦寒痛四肢拘急.趺阳弦肠痔下血.尺中弦小腹痛.回肠结核.率是木邪风气.土极士败为病.先哲常言之矣.惟金因火伏.木寡于畏之论.尚未发明.倘非滋水以降火.浓土以养金.加以行湿散风导郁.为之辅佐.邪何由去.病何由安.况弦脉为病甚多.而治法又有隔二隔三之远.故不容不辨.若曰不然.夫弦属阳.而仲景列于五阴之数.至于叙六残贼之脉.又以弦为之首.涩为之终.其意可见.又云.痈疽而得浮洪弦数.气病脉也.岂可据此作热论.沉细弱涩.血病脉也.岂可据此作寒论.此万病之根本.非特痈疽而已.(机按.丹溪论涩弦二脉.及痈疽之脉主病.与诸家所主大不相侔.夫脉藏于血脉之中.形之于脉.宜其同也.何脉同而病异耶.此脉所以难凭.务须观形而审证也.噫.脉本以察病.而病尚难以脉决.彼富贵贫贱.乃外来假设之事.非藏于血脉中也.所谓赵孟所贵.赵孟能贱.岂得形之于脉.而可以脉之乎.)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薛己
  •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陈实功(若虚,毓仁)着。四卷。所叙疾病百余种,每病列病理、症状、诊断、治法、成败病案,最后选列方剂。既重视内治,也强调外治,既主张早期手术,又反对滥施针刀。对截肢术、下颔正复术、死骨剔除术、鼻瘜肉摘除术、痔漏手术等有所发展。

    作者:
  •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机(石出、省之)着。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门、附方 165 个。主张治外科必须根据人体内部的情况,然后求之于外。

    作者:
  • 《外科精义》(公元 1335 年)元.齐德之着。二卷。参诸家方论有关疮肿之说,首载诊候,次论血、气、色、脉、后叙痈、疽、疮、肿的治疗等。强调整体观念,倡导攻补兼施。

    作者:
  •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陈自明(良甫)着。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较早者。对痈疽疮疡等症的因症诊治等,尤其对痈疽的浅深、寒热、虚实、缓急、吉凶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领 而成书。

    作者:
  • 作者:
  • 作者:
    徐直銈
  • 作者:
    赵宜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