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脉症治方》 伤风

    作者: 吴正伦 

    【脉】

    人迎与右寸浮大而缓.两关尺.浮缓而涩.脉诀云.伤风之脉.阳浮而缓.阴濡而弱.

    【症】

    .恶风.又云.伤风则恶风.理必然也.盖风喜伤卫.卫者阳气也.风邪客之.则腠理反疏.不能卫护.故自汗而恶风也.外症.头疼.肢热.咳嗽.鼻塞声重.或流清涕.或鼻塞不闻香臭者.是也.

    【治】

    大抵伤风属肺者多.治法必以解表、清热、降气、行痰为主.先用解表清热.姜葱紫苏叶黄芩葛根之类.次用消痰止嗽.杏仁贝母款冬花前胡之类.若汗出.HT 寒.而加头项强痛者.桂枝葛根汤主之.若无汗.烦躁不解.无表症者.双解散主之.

    【方】

    芎芷葛苏散春夏伤风宜服.

    川芎 白芷 干葛 苏叶 陈皮 半夏(各一钱) 桔梗 前胡 淡豆豉(各七分) 甘草(三分)

    上用水一钟半.生姜三片.葱白三根.煎至八分.食后热服.微汗即解.

    身热不退.加柴胡(一钱)、黄芩(八分).

    头疼甚.加石膏(一钱)、细辛(五分)、升麻(三分).

    巅顶痛.加羌活、 本(各八分).

    眉棱痛.加防风、蔓荆子(各七分).

    肩背痛.因风邪者.加防风、羌活、当归(各一钱).

    胸胁不利.加枳壳、香附(各八分).

    咳嗽生痰.加桑白皮、杏仁、知母、贝母、款冬花、金沸草(各八分).

    喘急气壅.加麻黄、石膏(各二钱五分)、杏仁、枳壳(各八分).

    鼻塞.或流清涕.加菊花、辛夷、苏梗(各八分)、细辛(五分).

    又方参苏散秋冬秋冬伤风宜服.

    人参 苏药 桔梗 葛根 前胡 淡豆豉 陈皮 半夏 茯苓 枳壳 甘草(减半) 金沸草加黄芩(各等分) 桂枝(五分) 杏仁(七分)

    上用姜三片.葱白三根.枣一枚.水一钟半.煎八分.食后热服.微汗即解.

    咳嗽.加五味子(五分)、款冬花、贝母(各八分)、天门冬、栝蒌仁(各一钱).

    久嗽肺火.加桑白皮、杏仁、黄芩、石膏、麦门冬、五味子(各等分).

    喘急气壅.加苏子、麻黄、杏仁、石膏(各一钱).

    头疼.加川芎(一钱)、细辛(五分).发热.加柴胡(一钱)、黄芩(八分)

    潮热恶寒.加麻黄(一钱)、桂枝(七分).

    呕吐.加藿香(八分)、砂仁(七粒)、寒月再加干姜(五分)、丁香(三分).

    胸膈痞闷.加枳实、白术、香附(各八分).

    肩背痛.加羌活、当归、乌药(各八分).

    汗出HT 寒.加桂枝、葛根(各八分).

    无汗.烦躁不解.加麻黄(一钱五分)、杏仁(八分)、姜三片、葱三根.

    挟食者.加白术、陈皮、枳实、山楂、麦芽(各八分).

    四肢疼痛.加防风、羌活、苍术(各八分).

    房劳伤风.加当归、白术(各一钱).

    痰多.嗽不止.加贝母、南星、栝蒌仁、杏仁(各八分).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胡荧
  • 作者:
    唐大烈
  • 作者:
    吴普
  • 作者:
    吴鞠通
  • (公元 752 年)唐.王焘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许多医药著作,编为 1104 门,载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医著作之一。

    作者:
  • 作者:
    邹存检
  • 作者:
    马培之
  • 《外科证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刊于乾隆五年(1740)。王维德整理祖传秘术及生平经验而成《外科全生集》。此书后经清末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评注,以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流行。

    作者:王维德(l669—l749年)字洪绪,别号林屋散人,又号定定子,江苏吴县洞庭西山人,清代外科学家。撰《外科证治全生集》。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