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脉理求真》 迟脉

    作者: 未知

    迟则呼吸定息不及四至,举按皆迟。凡代涩结伏,皆属迟类。不似涩脉之三五不调,缓脉之去来徐缓也。(语出张璐。又濒湖诗曰∶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原。又相类诗曰∶脉来三至号为迟,少快于迟作缓持;迟细而难知是涩,浮而迟大以虚推。又曰∶二至为败。)迟为虚寒不振,阳气不舒,故见迟滞。若迟而见浮,则为表寒;迟而见沉,则为里寒;迟而见涩,则为血病;迟而见滑,则为气病;迟兼滑大,则多风痰头痹;迟兼细小,则为真阳亏弱;或阴寒留蓄而为泄泻,或元气不营于表而寒栗拘挛,总皆元气亏损,不可妄施攻击。然亦有热邪内结,寒气外郁,而见气口脉迟者;又有阳明腑症悉具,而见脉迟有力者;又有太阳脉浮。因误下结胸,而见脉迟者;又有余热未清,而脉多迟滞。总在知脉起止,及察症候以分虚实,讵可一见脉迟,便认为寒,而不究其滑涩虚实之异哉。(景岳曰∶迟虽为寒。凡伤寒初退,余热未清,脉多迟滑,见迟不可以概言寒。林之翰曰∶迟脉须知主热。如热邪壅结,隧道不利,失其常度,脉反变迟。又云∶辨脉必须合症审察。如举按无力,是主寒之迟脉;举按有力,症兼胸膈饱满,便闭溺赤,是主热之迟脉。涩滞正是热邪蕴结于内,致经脉涩滞而行迟也。)

更多中医书籍
  •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隐居)注。七卷。原书己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农本草经》基础上进行整理, 又增药 365 种, 分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类。

    学术价值:

    首创用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确立综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作者:
    陶弘景
  • 作者:
    陈嘉谟
  • (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载药物 460 种,阐发药性较详尽,并指出用药要结合年龄老少、体质强弱、疾病新久等,对辨认药物的真伪优劣亦有详细阐述。

    作者:
    寇宗奭
  • 作者:
    杨时泰
  • 作者:
    唐宗海
  • 作者:
    刘宋、雷学所着
  • (公元 1564 年)明.李时珍(东璧,濒湖)著。一卷。论述脉象 27 种,对于脉的体状、相类、主病都作了七言歌括,便于诵读学习。并批解了高阳生的《脉诀》。

    作者: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