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清脾汤
青皮(去穣) 浓朴(姜制) 白术 草果仁 柴胡 茯苓 半夏 黄芩 甘草(炙)
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未发先服。忌生冷油腻物。
七枣汤
附子(一枚。以盐水泡浸。如此七次。去皮脐) 一方用川乌代附子。以水调陈壁土为糊浸七次。
上分作二服。每服水二碗。姜七片。枣七枚。煎七分。临发日早服。
柴朴汤(阙)
柴胡桂姜汤(活人)
柴胡(二钱) 栝蒌根(一钱) 桂枝 黄芩(各八分) 牡蛎( ) 干姜 甘草(各五分)
水煎服。
穿山甲汤
穿山甲 木别子(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空心酒调服。
果附汤(济生)独寒证用。
草果仁 附子(炮。去皮脐。各等分)
加姜枣。水煎服。
养荣汤(和剂)独热证用。
白芍(一钱半) 当归 陈皮 黄 桂心 人参 白术 甘草(各八分) 熟 五味子 茯苓(各五分) 远志(二分)
春泽汤潮热证用。
即五苓散加人参。
橘皮竹茹汤
橘皮 麦冬 赤茯苓 枇杷叶 半夏 竹茹(各一钱) 人参 甘草(炙。各五分)
加姜。水煎七分。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隐居)注。七卷。原书己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农本草经》基础上进行整理, 又增药 365 种, 分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类。
学术价值:
首创用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确立综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载药物 460 种,阐发药性较详尽,并指出用药要结合年龄老少、体质强弱、疾病新久等,对辨认药物的真伪优劣亦有详细阐述。
清脾汤
青皮(去穣) 浓朴(姜制) 白术 草果仁 柴胡 茯苓 半夏 黄芩 甘草(炙)
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未发先服。忌生冷油腻物。
七枣汤
附子(一枚。以盐水泡浸。如此七次。去皮脐) 一方用川乌代附子。以水调陈壁土为糊浸七次。
上分作二服。每服水二碗。姜七片。枣七枚。煎七分。临发日早服。
柴朴汤(阙)
柴胡桂姜汤(活人)
柴胡(二钱) 栝蒌根(一钱) 桂枝 黄芩(各八分) 牡蛎( ) 干姜 甘草(各五分)
水煎服。
穿山甲汤
穿山甲 木别子(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空心酒调服。
果附汤(济生)独寒证用。
草果仁 附子(炮。去皮脐。各等分)
加姜枣。水煎服。
养荣汤(和剂)独热证用。
白芍(一钱半) 当归 陈皮 黄 桂心 人参 白术 甘草(各八分) 熟 五味子 茯苓(各五分) 远志(二分)
加姜枣。水煎服。
春泽汤潮热证用。
即五苓散加人参。
橘皮竹茹汤
橘皮 麦冬 赤茯苓 枇杷叶 半夏 竹茹(各一钱) 人参 甘草(炙。各五分)
加姜。水煎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