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查古籍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公元 1359 年)元.滑寿(伯仁)着。一卷。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为纲,论述脉象及辨脉之法,甚有心得。
前方加芒硝调胃承气不与枳实者,以其不作燥满,如用恐伤上膈氤氲之元气也。小承气不与芒硝者,以其实而未坚,如用恐伤下膈汗漫之真阴也。今三部痞、满、燥、实、坚全见,非重大之剂,急下以承制其邪,则真阴尽为亢阳所劫,症其危矣。然下多亡阴,故仲景曰∶欲行大承气,先与小承气。又曰∶阳明病应发汗,医反下之,此为大逆。
不思补和救逆,漫谓伤寒失表,处散方与服,脉愈滑数,至不可为乃已。深造之士,既常戒惧,于此尤宜加谨。
诗曰∶调胃承气硝黄草;大黄枳朴承气小;二方相合名大承,不留甘草防中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