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目经大成》 睛漏二十五

    何来风毒土金停,化湿为眵作泪倾,时序迁移形不改,医家因以漏睛名。

    大 漏多人火旺,时流血水疼而胀,肾曾养也更须升,心已消兮还欲降。

    天火上行小 伤,漏缘砭割欠端详,致令血怯神膏损,镇日阴淫视减光。

    此症非一时生得如是,乃游风客热停蓄脏腑,传于目系,未能发泄而致。且热,气也,风,亦气也,气以成形,则变为痰、为液、为脓汁,出于大 上下睑头小孔之中。甚者,内睑近鼻结一核,砭破核则消,而口不合,脓汁长流。向夕流多曰阴漏、曰龙火;日中病剧曰阳漏、曰肥积。幽郁痰饮及天禀衰薄之人患者多。亦有因蚬肉、肉,割伤精血,气不流行,而疮口渐冷,冷则凝,凝则无所消化,遂溃腐为脓、为涎,经岁无干。每食毒物、受风湿,更能痛与胀起,腥秽不堪闻。治当先事木火,清空散、胃风汤、防风散结汤。次及金土,百合固金汤、白菊清金散、玉屏风散。盖火为毒源,洁其源则流不待澄而自清;风为邪帅,降其帅则众不为祟而潜散。然后以竹叶泻经、大补黄 、养阴清燥等汤,或升阳益阴、升阳散火,各随气禀浓薄、病症浅深以投之,殆犹有甚然者,吾斯之未能信。

更多中医书籍
  •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宝诒
  •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钧
  •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著。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作者:
  • 作者:
  • 作者:
  • 作者:
    王旭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