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疽发于踝关节部,故名。多因三阴亏损,脾经寒湿下注,血濇气阻;或因踝部先有疮毒或外伤,余毒留于关节,局部经络气血凝滞而发,以先起于内踝者为多见,常初病即有寒热往来,踝部红肿热痛,疼痛程度逐渐加重,关节线上有明显压痛(如为阴证,局部皮色不变,如溃穿则出稀脓),常可由内侧踝关节向外侧穿破,或由外侧踝关节向内侧穿破,故又名“穿踝疽”。约一个月左右化脓,溃后较难收口,收口后也往往因关节组织破坏,严重影响关节功能。本病之阴症类于踝关节结核。
北宋.王洙录传《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其方、并疗妇人。
(公元 219 年)汉.张机(仲景)着。三卷。
北宋.王洙录传《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其方、并疗妇人。林亿取《金匮玉函要略方》的杂病和有关的附方, 编为《金匮要略方论》。 内容包括内科杂病、妇科、急救、饮食禁忌等 25 篇,计 262 方。
疽发于踝关节部,故名。多因三阴亏损,脾经寒湿下注,血濇气阻;或因踝部先有疮毒或外伤,余毒留于关节,局部经络气血凝滞而发,以先起于内踝者为多见,常初病即有寒热往来,踝部红肿热痛,疼痛程度逐渐加重,关节线上有明显压痛(如为阴证,局部皮色不变,如溃穿则出稀脓),常可由内侧踝关节向外侧穿破,或由外侧踝关节向内侧穿破,故又名“穿踝疽”。约一个月左右化脓,溃后较难收口,收口后也往往因关节组织破坏,严重影响关节功能。本病之阴症类于踝关节结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