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中医名词词典》 疔疮走黄

    疔毒迅速走散内陷,入于血分;,现神识不清等症,局部肿势漫溢者,称为“疔疮走黄”。多由热毒炽盛或早期失治,或挤压碰伤,或过早切开,邪毒扩散所致。主要表现为疮顶黑陷,无脓,肿势散漫,迅速向四周扩散。伴有寒战高热,头昏痛,烦燥,胸腹胀闷,四肢无力,舌红绛,苔黄糙,脉洪数或弦滑数;或伴有恶心呕吐,舌硬口干,便秘或腹泻;重证可有神昏谵语、痉厥等症状。皮肤常见瘀点或瘀斑,或全身发黄,也可因脓毒流注而有“附骨疽”,“肺痈”等并发证,类于败血症。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 作者:
  • 《医学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国彭(钟龄)着。五卷。总结了辨证施治的八纲、八法、因证立方,条分缕析,多为临床心得之语。末附《外科十法》。

    作者:
  • 作者:
  • 作者:
    赵术堂
  • 作者:
    未知
  • 《医学正传》(公元 1515 年)明.虞抟(天民)着。八卷。分门论证,以朱震亨的学说为主,参以张仲景、孙思邈、李杲之说,并结合抒发己见。

    作者:
    虞传
  •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桩(灵胎、洄溪)着。二卷。分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书论”“古今”七门,论医学的源流利弊,议论通达。但有时也不免矫枉过正。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