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又称为“疔疮”。外科常见病之一。因其坚硬而根深,形如钉状,故名。多因火热之毒蓄结所致。疔的名称很多,常以发病部位及症状而定名,如“面疔”,“指疔”,“足疔”,“烂疔”,“红丝疔”,“疫汀”等。临床表现;初起形如粟粒,上有白色脓头,形虽小而根深,肿硬如钉着骨,疼痛剧烈,来势甚凶,易扩散而走黄。
《医学入门》(公元 1624 年)明.李榳着。八卷。内容为脏腑图,明以前医家简介,经络、脏腑、诊断、针灸、本草、外感、内伤、杂病、妇幼、外科、用药赋、古方歌括、急救、怪病、治 法、习医规格等。
《医学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国彭(钟龄)着。五卷。总结了辨证施治的八纲、八法、因证立方,条分缕析,多为临床心得之语。末附《外科十法》。
又称为“疔疮”。外科常见病之一。因其坚硬而根深,形如钉状,故名。多因火热之毒蓄结所致。疔的名称很多,常以发病部位及症状而定名,如“面疔”,“指疔”,“足疔”,“烂疔”,“红丝疔”,“疫汀”等。临床表现;初起形如粟粒,上有白色脓头,形虽小而根深,肿硬如钉着骨,疼痛剧烈,来势甚凶,易扩散而走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