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类经》 十五

    作者: 张介宾

    汗出见湿,乃生痤痱。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劳汗当风,寒薄为 ,郁乃痤。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见疾病类五。)

    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搏,合为痈脓。

    (针刺类二。)

    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

    (疾病六。)

    虚邪之中人也,搏于脉中,则为血闭不通,则为痈。热胜其寒,则烂肉腐肌为脓,内伤骨,内伤骨为骨蚀。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为昔瘤。骨与气并,日以益大,则为骨疽。有热则化为脓,无热则为肉疽。

    (疾病类四。)

    六腑不和则留为痈。

    (经络二十二。)

    五脏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背三,五脏之 四,项五。此五部有痈疽者死。凡刺之害,不中而去则致气,致气则生为痈疽也。

    (针刺五十四。)

    东方之域,其民食鱼而嗜咸,其病皆为痈疡。

    (论治九。)

    肺脉微涩为鼠 ,在颈支腋之间。肝脉大甚为内痈,善呕衄。肾脉涩甚为大痈。

    (脉色十九。)

    少阳厥逆,发肠痈不可治,惊者死。

    (疾病三十五。)

    岁水不及,民病寒疡流水。

    (运气十。)

    邪溢气壅,脉热肉败,荣卫不行,必将为脓,内销骨髓,外破大 ,留于节凑,必将为败。

    (经络八。)

    之温热者疮。

    (运气十六。)

    所谓少针石者,非痈疽之谓也,痈疽不得顷时回。痈不知所。掖痈。暴痈。

    (针刺五十五。)

更多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