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类经》 十

    作者: 张介宾

    厥逆者,寒湿之起也。

    (见脉色类三十二。)

    厥则目无所见。夫人厥则阳气并于上,阴气并于下。阳并于上,则火独光也;阴并于下,则足寒,足寒则胀也。

    (疾病八十。)

    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疾病十九。)

    脉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

    (脉色二十四。)

    内夺而厥,则为喑俳,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

    (疾病十一。)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疾病五。)

    三阳为病发寒热,及为痿厥 。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

    (疾病类六。)

    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

    (脉色二十一。)

    肾气虚则厥。

    (藏象十。)

    志不足则厥。

    (疾病十八。)

    冲脉并少阴之经,故别络结则跗上不动,不动则厥,厥则寒矣。

    (针刺二十。)

    气逆者足寒也。

    (疾病十六。)

    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 。

    (疾病七十九。)

    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

    (针刺三十。)

    风逆,暴四肢肿,身漯漯,唏然时寒,饥则烦,饱则善变。厥逆为病也,足暴 ,胸若将裂,肠若将以刀切之,烦而不能食,脉大小皆涩。厥逆,腹胀满肠鸣,胸满不得息。诸厥之刺。

    (针刺五十。)

    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

    (疾病八十四。)

    厥在于足,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

    (针刺三十五。)

    阳明在泉,主胜则腰重腹痛,少腹生寒,下为 溏,则寒厥于肠。

    (运气三十。)

    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厥逆连脏则死,连经则生。

    (疾病十二。)

    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

    (经络二十一.)

    邪入于阴则痹。

    (疾病二十五。)

    八风伤人,内舍于骨解腰脊节腠理之间,为深痹。

    (针刺二。)

    病在阳者命曰风,病在阴者命曰痹,阴阳俱病命曰风痹。

    (针刺三十一。)

    阴痹者按之不得,腰脊头项痛,时眩,大便难,阴气不用,饥不欲食,咳唾则有血,心如悬,病本于肾。

    (运气二十五太阴司天。又针刺二十五略同。)

    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

    (疾病七十六。)

    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皮不仁。

    (针刺三十二。)

    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疾病四十五。)

    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内为骨痹,外为不仁。

    (经络八。)

    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脉涩曰痹。

    (脉色三。)

    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

    (针刺五十。)

    风寒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

    (疾病二十九。)

    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脉色二十一。)

    厥阴之复,甚则入脾,食痹而吐。

    (运气二十八。)

    胃脉软而散者,当病食痹。

    (脉色二十。)

    心痹。肺痹。肝痹。肾痹。脾曰厥疝。

    (脉色三十四。)

    南方者,其民嗜酸而食 ,其病挛痹。中央者,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

    (论治类九。)

    心脉微大为心痹引背。肺脉微缓为痿 偏风。肺脉微大为肺痹,引胸背。肝脉微大为肝痹,阴缩,咳引小腹。脾脉缓甚为痿厥;微缓为风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无病。肾脉微急为沉厥。微滑为骨痿,坐不能起,起则目无所见。

    (脉色十九.)

    精伤则骨 痿厥,精时自下。

    (藏象九。)

    湿热不攘,大筋 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为痿。

    (疾病五。)

    阳明为阖,阖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

    (经络三十。)

更多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