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类经》 三、邪之中人阴阳有异

    作者: 张介宾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邪气之中人也奈何?岐伯答曰∶邪气之中人高也。

    (风寒中人,上先受之也。)

    黄帝曰∶高下有度乎?岐伯曰∶身半已上者,邪中之也;身半已下者,湿中之也。

    (阳受风气阴受湿气也。)

    故曰∶邪之中人也无有常,中于阴则溜于腑,中于阳则溜于经。

    (详如下文。)

    黄帝曰∶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邪之中人,或中于阴,或中于阳,上下左右,无有恒常,其故何也?

    (经脉相贯合一,本同类也;然上下左右部位各有所属,则阴阳之名异矣。)

    岐伯曰∶诸阳之会,皆在于面。中人也,方乘虚时,及新用力,若饮食汗出腠理开,而中于邪。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

    (此言邪之中于阳经也。手足六阳,俱会于头面,故为诸阳之会。凡足之三阳,从头走足,故中于面,则自胸腹下行于阳明经也。中于项,则自脊背下行于太阳经也。中于颊,则自胁肋下行于少阳经也。脉遍周身者,惟足六经耳,故但言足也。)

    其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

    (膺在前,阳明经也。背在后,太阳经也。两胁在侧,少阳经也。中此三阳经与上同。)

    黄帝曰∶其中于阴奈何?岐伯答曰∶中于阴者,常从臂 始。夫臂与 ,其阴皮薄,其肉淖泽,故俱受于风,独伤其阴。

    (此言邪之中于阴经也。 ,足胫也。淖泽,柔润也。臂 内廉曰阴,手足三阴之所行也,其皮薄,其肉柔,故邪中于此,则伤其阴经。 音杭,又形敬切。淖音闹。)

    黄帝曰∶此故伤其脏乎?岐伯答曰∶身之中于风也,不必动脏。故邪入于阴经,则其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之于腑。故中阳则溜于经,中阴则溜于腑。

    (邪中阴经,当内连五脏,因问故伤其脏也。然邪入于阴而脏气固者,邪不能客,未必动脏,则还之于腑,仍在表也,故邪中阳者溜于三阳之经,邪中阴者溜于三阴之腑。如心之及小肠,脾之及胃,肝之及胆,包络之及三焦,肾之及膀胱,此以邪中三阴,亦有表证,明者所当察也。溜,力救切。)

    黄帝曰∶邪之中人脏奈何?岐伯曰∶愁忧恐惧则伤心。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

    (此下言邪之中于五脏也。然必其内有所伤,而后外邪得以入之。心脏神,忧愁恐惧则神怯,故伤心也。肺合皮毛,其脏畏寒,形寒饮冷,故伤肺也。若内有所伤,而外复有感,则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在表则为寒热疼痛,在里则为喘咳呕哕等病。本病论曰∶忧愁思虑即伤心;饮食劳倦即伤脾;人坐湿地,强力入水即伤肾;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详运气类四十四。)

    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

    (肝藏血,其志为怒,其经行胁下也。)

    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

    (脾主肌肉,饮食击仆者,伤其肌肉。醉后入房,汗出当风者,因于酒食,故所伤皆在脾。)

    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

    (肾主精与骨,用力举重则伤骨,入房过度则伤精,汗出浴水,则水邪犯其本脏,故所在肾。)

    黄帝曰∶五脏之中风奈何?岐伯曰∶阴阳俱感,邪乃得往。黄帝曰∶善哉。

    (此承上文而言五脏之中风者,必由中外俱感,而后邪乃得往。往,言进也。)

    黄帝曰∶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

    (同前篇。)

    岐伯曰∶虚邪之中身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黄帝曰∶善哉。

    (此节与官能篇大同,详针刺类十。又八正神明论详言虚邪正邪之义,见针刺十三。)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 作者:
    李东垣
  • 《冷庐医话》(公元 1897 年)清.陆以湉(定圃)着。五卷。卷一论“医范”“医鉴”“慎疾”“保生”“求医”“诊法”“ 用药”;卷二论古人今人,古书今书;卷三、四、五论病,推究每证的虚实原委,指出医家的利弊。近人从陆氏《冷庐杂识》中摘出其论医语作为补编 。

    作者:
  • 作者:
    凌晓五
  • 作者:
    不详
  • 作者:
  • (公元495 ~ 499 年)南齐、龚庆宣着。五卷。现存最早的外科专书,主要有外伤、痈疽、湿疹、疥癣等。对疔疽引起的脓毒血症的早期治疗,外伤肠出的医护,切口引流的部位以及消毒 手术等方面有独到之处。

    作者:
    龚庆宣
  • 作者:
    张振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