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类经》 四、五脏之应各有收受

    作者: 张介宾

    (《素问·金匮真言论》)

    帝曰∶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

    (收受者,言同气相求,各有所归也。)

    岐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

    (东为木王之方,肝为属木之脏,故相通也。青者木之色。目者肝之窍。木之精气,藏于肝曰魂。)

    其病发惊骇,

    (风木之气多振动,故病为惊骇。)

    其味酸,其类草木,

    (酸者木之味。)

    其畜鸡,

    (《易》曰∶巽为鸡。东方木畜也。)

    其谷麦,

    (麦成最早,故应东方春气。《五常政大论》曰∶其畜犬,其谷麻。)

    其应四时,上为岁星,

    (木之精气,上为岁星。)

    是以春气在头也,

    (木王春,春气上升也。)

    其音角,

    (木音曰角,其应春,其化丁壬巳亥。)

    其数八,

    (河图数,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是以知病之在筋也,

    (肝主筋也。)

    其臭臊。

    (臭,气之总名也。臊为木气所化。《礼月令》曰∶其臭膻。膻与臊类。臭,许救、尺救二切。臊音骚。)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

    (南为火王之方,心为属火之脏,其气相通。赤者火之色。耳者心之窍。火之精气,藏于心曰神。《阴阳应象大论》曰∶心在窍为舌,肾在窍为耳。可见舌本属心,耳则兼乎心肾也。)

    故病在五脏,

    (心为五脏之君主,心病则五脏应之。)

    其味苦,其类火,

    (火之味苦。)

    其畜羊,

    (《五常政大论》曰其畜马,而此曰羊者,意谓午未俱属南方耳。)

    其谷黍,

    (黍之色赤,糯小米也。《五常政大论》曰其谷麦。)

    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

    (火之精气,上为荧惑星。)

    是以知病之在脉也,

    (心主血脉也。)

    其音征,

    (火音曰征,其应夏,其化戊癸子午。)

    其数七,

    (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其臭焦。

    (焦为火气所化。)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

    (土王四季,位居中央,脾为属土之脏,其气相通。黄者土之色。口者脾之窍。土之精气,藏于脾曰意。)

    故病在舌本,

    (脾之脉连舌本,散舌下。)

    其味甘,其类土,

    (土之味甘。)

    其畜牛,

    (牛属丑而色黄也。《易》曰坤为牛。)

    其谷稷,

    (稷,小米也。粳者为稷,糯者为黍,为五谷之长,色黄属土。)

    其应四时,上为镇星,

    (土之精气,上为镇星。)

    是以知病之在肉也,

    (脾主肌肉也。)

    其音宫,

    (土音曰宫,其应长夏,其化甲己丑未。)

    其数五,其臭香。

    (香为土气所化。)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

    (西为金王之方,肺为属金之脏,其气相通。白者金之色。鼻者肺之窍。金之精气,藏于肺曰魄。)

    故病在背,

    (肺在胸中,附于背也。)

    其味辛,其类金

    (,金之味辛,)

    其畜马,

    (肺为干象,《易》曰干为马。)

    其谷稻,

    (稻坚而白,故属金。)

    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

    (金之精气,上为太白星。)

    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

    (肺主皮毛也。)

    其音商,

    (金音曰商,其应秋,其化乙庚卯酉。)

    其数九,

    (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其臭腥。

    (腥为金气所化。)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

    (北为水王之方,肾为属水之脏,其气相通。黑者水之色。二便者肾之窍。水之精气,藏于肾曰志。)

    故病在溪,

    (《气穴论》曰∶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溪者,水所流注也,故病在溪。)

    其味咸,其类水,

    (水之味咸。)

    其畜彘,

    (彘,猪也。《易》曰坎为豕。彘音治。)

    其谷豆,

    (菽也,黑者属水。)

    其应四时,上为辰星,

    (水之精气,上为辰星。)

    是以知病之在骨也,

    (肾主骨也。)

    其音羽,

    (水音曰羽,其应冬,其化丙辛辰戌.)

    其数六,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其臭腐。

    (腐为水气所化。《礼月令》云其臭朽。朽与腐类。)

    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脏六腑,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

    (善诊者,必能察此阴阳藏象之精微,而合于吾心,庶神理明而逆从变化无遁情矣。)

    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不得贤智而教之,适足以害道;不得真人而授之,适足以乱真。《气交变大论》曰∶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慢泄天宝。此之谓也。义详运气类十。)

更多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