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温热经纬》(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着。五卷。搜集多种温热病著作,以《内经》,张仲景等之说为经,以叶桂(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之说为纬,辨别温病的伏气、外感、内容丰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据小汤山疗养院对八种电流(阳极直流电、阴极直流电、感应电流、间动电流、超刺激电流、干扰电流、正弦调制中频电流、音频电流)作用人体腰部后立即及疗后15分钟分别测定痛阈和皮肤温度一次,比较了它们的止痛和促进局部血循环的作用。结果是:
一、止痛作用方面
(一)即时止痛 正弦调制中频电流、干扰电流、间动电流显着优于音频电流、超刺激电流、阴极直流电、阳极直流电和感应电。
(二)较长时间止痛作用者有干扰电流、间动电流和超刺激电流。
二、促进局部血循环作用比较
能显着引起皮肤温度升高者有干扰电流、直流电及间动电流,次为超刺激电流。
由此可见,干扰电流、间动电流、超刺激电流在这两方面均有较显著的作用,是临床上优先选用的低、中频电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