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厘正按摩要术》 痫证

    作者: 张振鉴

    经言∶二阴急为痫厥。谓少阴气逆于经而上行,则喉塞音喑而痫发矣。证由心肾虚怯,肝风胆火 逆,痰诞上壅,心包经脉闭阻,猝然晕仆,口眼牵掣,腰背反张,手足抽搐,喊作畜声。因其相似,分为五痫,以内应五脏也。痫证幼小为多,大人亦有之。经久失调,遂成痼疾,一触厥气鼓风,涎沫升逆无制,痰在膈间,则眩微不仆,痰溢膈上,则眩甚而倒。必待其气反、吐去惊涎宿沫而后苏。内治以清痰火主之。

    分阴阳,(二百遍。)推三关,(一百遍。)退六腑,(一百遍。)推肺经,(一百遍。)推补脾土,(二百遍。)天门入虎口,(八十遍。)运八卦,(一百遍。)赤凤摇头,(五十遍。)按弦搓摩,(二十四遍。)掐威灵穴,(二十四遍。)揉中指,(一百遍。)掐总筋,(二十四遍。)灸昆仑七壮,汗吐法先之。凡推用葱姜汤,用引痰法,(见卷二,四十页。)通脉法,(见卷二,四十三页。)开闭法,(见卷二,三十九页。)灸法。昼发灸阳跷,夜发灸阴跷。(见卷二,二十六页。)

    按∶石顽谓痫以补肾为本,豁痰为标,其由来不外肝肾龙雷上冲所致。丹溪以痫主痰热,治以星、半、芩、连主之。热多者凉膈散加川连、麦冬之属。痰多者以戴人三圣散吐之。由惊而病者,东垣安神丸平之。总之,痫有阴阳,以先体热螈 惊啼而后发,脉浮洪者为阳痫,病在腑则易治。以先身冷不惊掣啼叫而病发,脉沉微者为阴痫,病在脏为难治。目瞪如呆者不治,脉沉实弦急及虚散者皆不治,皆医者所宜深悉也。(惕厉子)

更多中医书籍
  • 《医贯》(公元 1687 年)明.赵献可(养葵)着。六卷。发明《薛立斋医案》之说,以命门真火、真水为主,以六味丸、八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在理论上有些偏激,清.徐大桩怍《医贯贬》予以批评。

    作者:
  • 作者:
    程杏轩
  • 《医门法律》(公元 1658 年)清.喻昌(嘉言)着。六卷。依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及诸杂证而分门别类。每门分论、法、律三项。是总论病证,是治疗法则,是指出医生在治疗上的过失。

    作者:
  • 作者:
    赵濂
  • 作者:
  • 《原机启微》(公元 1370 年)元.倪维德着。二卷,又附录一卷。论眼病根源,制方要义,并附方义。附论眼病若干种,也较详明。

    作者:
  • 作者:
    袁氏(佚名)
  • 作者:
    黄凯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