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桩(灵胎、洄溪)着。二卷。分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书论”“古今”七门,论医学的源流利弊,议论通达。但有时也不免矫枉过正。
查古籍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桩(灵胎、洄溪)着。二卷。分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书论”“古今”七门,论医学的源流利弊,议论通达。但有时也不免矫枉过正。
(公元 1565 年)明.楼英(全善)着。四十卷。包括总论,脏腑疾病、伤寒、妇人、小儿、运气等,记载病证治法,方药,对于金元医家的学说收载较多。
温病、疟病,皆邪伏于内,而后发者。寒乃阴邪,冬时阳气内盛,故邪伏于在外皮肤之间。冬至一阳始生,至春阳气盛长,外伏之阴邪,与阳相遇,邪正相搏,寒已化热,故春发为温病也。(阴遇阳则化热,阳遇阴不随正气所化,故与阴气寒热交争。)暑乃阳邪,夏时阳气在外,里气虚寒,故邪伏于里阴募原之内。夏至一阴始生,至秋阴气盛长,内伏之阳邪,与阴相遇,邪正相持,故发为往来寒热之 疟。( 疟,阴疟也。阴邪发阳病,阳邪发阴病,皆人气之所化。)此天地阴阳之邪,随人气之外内出入者也。夫《内经》首重天地阴阳之气,寒暑往来,升降出入,人居天地气交之中,随四时之寒暑往来,而四时之风、寒、暑、湿,又随人气之升降出入。东垣不明经旨,反穿凿缀缉,而安道讥之;安道讥之,而亦不能阐发其经义,是使后人而复讥后人也。
开之曰∶春时阳气盛长,秋时阴气盛长,伏邪必随气而外出,故曰“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