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青龙汤服下之后,若多唾,口燥,寸脉沉而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是汗后阳亡而风木郁冲也。伤寒汗后阳亡,土湿水寒,木郁风动,则发奔豚,此亦奔豚之大意也。多唾口燥者,风木耗津而肺气上熏也。寸沉而尺微,上下之阳俱虚也。手足厥逆,土败而四肢失温也。气从少腹上冲胸咽,风木之上奔也。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阳明循面下行,风木郁冲,阳明逆行,故面热,升已而降,则流于阴股。手足痹者,汗泄血中温气,经络闭塞而不行也。小便难者,土湿木郁,不能疏泄也。时复冒者,饮阻阳气,升浮无根也。此宜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冲气,茯苓、桂枝,泻水而下乙木之冲,甘草,五味,培土而降辛金之逆也。
(公元 1359 年)元.滑寿(伯仁)着。一卷。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为纲,论述脉象及辨脉之法,甚有心得。
《诸病源候论》(公元 610 年)隋.巢元方着。五十卷。 共分 67 门、1720 节,详载各科疾病的病因、病状。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青龙汤服下之后,若多唾,口燥,寸脉沉而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是汗后阳亡而风木郁冲也。伤寒汗后阳亡,土湿水寒,木郁风动,则发奔豚,此亦奔豚之大意也。多唾口燥者,风木耗津而肺气上熏也。寸沉而尺微,上下之阳俱虚也。手足厥逆,土败而四肢失温也。气从少腹上冲胸咽,风木之上奔也。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阳明循面下行,风木郁冲,阳明逆行,故面热,升已而降,则流于阴股。手足痹者,汗泄血中温气,经络闭塞而不行也。小便难者,土湿木郁,不能疏泄也。时复冒者,饮阻阳气,升浮无根也。此宜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冲气,茯苓、桂枝,泻水而下乙木之冲,甘草,五味,培土而降辛金之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