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抟,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趺阳脉以候三阳,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内热则消谷,紧则为寒,内寒则不能消谷,食即为满。尺脉之浮,为风伤于肾,上章: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寸口,关上、尺中三部俱浮,其尺中之浮,乃风伤于肾。趺阳脉紧,为寒伤于脾,紧为肾脉,风邪外束,郁其肾家之寒,寒水侮土,则脾气受伤,脾伤于寒,故趺阳脉紧也。外风与内寒相抟,脾伤不能磨化,故食谷则头晕而目眩。水谷不化,中气胀满,甲木不降,是以目眩。谷气陈宿不消,胃中败浊,化生瘀热,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在胃也,紧则为寒,寒在脾也。浊气下流,出于溲溺,则瘀热泄矣。而水道阻梗,小便不通,又无外泄之路,其太阴少阴,俱被寒伤,瘀热不能内入于脏,因而外入于腑,流于膀胱,膀胱之瘀热,蒸于周身,身体尽黄,名曰谷疸。胃热入于膀胱,水土合邪,湿热瘀蒸,则病黄疸。谷疸者,胃热脾寒,谷气不消之所致也。
(公元 752 年)唐.王焘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许多医药著作,编为 1104 门,载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医著作之一。
《外科证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刊于乾隆五年(1740)。王维德整理祖传秘术及生平经验而成《外科全生集》。此书后经清末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评注,以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流行。
作者:王维德(l669—l749年)字洪绪,别号林屋散人,又号定定子,江苏吴县洞庭西山人,清代外科学家。撰《外科证治全生集》。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抟,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趺阳脉以候三阳,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内热则消谷,紧则为寒,内寒则不能消谷,食即为满。尺脉之浮,为风伤于肾,上章: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寸口,关上、尺中三部俱浮,其尺中之浮,乃风伤于肾。趺阳脉紧,为寒伤于脾,紧为肾脉,风邪外束,郁其肾家之寒,寒水侮土,则脾气受伤,脾伤于寒,故趺阳脉紧也。外风与内寒相抟,脾伤不能磨化,故食谷则头晕而目眩。水谷不化,中气胀满,甲木不降,是以目眩。谷气陈宿不消,胃中败浊,化生瘀热,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在胃也,紧则为寒,寒在脾也。浊气下流,出于溲溺,则瘀热泄矣。而水道阻梗,小便不通,又无外泄之路,其太阴少阴,俱被寒伤,瘀热不能内入于脏,因而外入于腑,流于膀胱,膀胱之瘀热,蒸于周身,身体尽黄,名曰谷疸。胃热入于膀胱,水土合邪,湿热瘀蒸,则病黄疸。谷疸者,胃热脾寒,谷气不消之所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