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简明医彀》 漏胎

    妇人怀孕,胞内惟有水,水涵儿身。胞儿脐带系母左肾,即犹果蒂在枝,赖母之元气生长,胞之外皆是血养。若母因忧悲怒郁以动其血,或饮食辛热、老酒浓味,其鲜猪肉尤忌(诸失血证,食之即甚。)经曰∶形役则阳亢。或因作劳所致,或跌扑振击胎元,致伤冲任之脉。先则微下,后略有伤动则源源而来。有至八、九个月血大行,仅存胞儿,视之如无孕者,能服参、归大补之药,将理得宜,仍得分娩无虞,母子皆安。有不得药饵、饮食补益,致胎干难产,母子俱损者亦有之。有逐月血微下,谓之记月。有少壮者,怀孕而复行经,名曰盛胎。有过月不产,十八、九,二十三、四月而产者,惟宜大补气血可也。

    主方

    当归川芎白芍(酒炒)熟地阿胶山药条芩白术砂仁香附(童便制)艾叶(等分)糯米(一撮)水煎服。

    不止加蒲黄、荆芥(俱炒焦、)地榆之类。

    有八、九月儿哭者,因母仰身承高取物,致儿口含脐带脱出故也,仍曲身令儿含之即安。或煎黄连汤啜之。胎不安之故,非有触犯,不外虚热二字。虚者,气血之虚;热者,非五志之火,则欲念之火,亦致不安。当加制相火之药治之。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叶天士
  • 作者:
    周扬俊
  • 《温热经纬》(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着。五卷。搜集多种温热病著作,以《内经》,张仲景等之说为经,以叶桂(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之说为纬,辨别温病的伏气、外感、内容丰 富。

    作者:
  •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宝诒
  •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钧
  •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著。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