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陈氏曰∶凡痘疮已靥未愈之间,五脏未实,肌肉尚虚,血气未复,被风邪所搏,则津液涩滞,遂成疳蚀,宜用雄黄散、绵茧散等药治之。久而不愈,则多致不起。
薛氏曰∶前方乃解毒杀虫之剂,若毒发于外,元气未伤者,用之多效,若元气伤损,邪火上炎者,用大芜荑汤、六味丸。若赤痛者,用小柴胡汤加生地黄。若肝脾疳证,必用四味肥儿丸,及人参白术散,更佐以九味芦荟丸。
万氏曰∶凡痘后疳蚀疮,至毒壅肌肉,内透筋骨,外连皮肤,时痛出血,日久不痊者,此毒在脾经,甚为恶候,乃不足之证也,内服十全大补汤,外用绵茧散贴之。疳蚀出血者,难治。
《伤寒杂病论》(公元 219 年)汉.张机(仲景)着。十六卷。总结三世纪以前的临床经验,包括治疗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在辨证施治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 原本在西晋前已散失。
陈氏曰∶凡痘疮已靥未愈之间,五脏未实,肌肉尚虚,血气未复,被风邪所搏,则津液涩滞,遂成疳蚀,宜用雄黄散、绵茧散等药治之。久而不愈,则多致不起。
薛氏曰∶前方乃解毒杀虫之剂,若毒发于外,元气未伤者,用之多效,若元气伤损,邪火上炎者,用大芜荑汤、六味丸。若赤痛者,用小柴胡汤加生地黄。若肝脾疳证,必用四味肥儿丸,及人参白术散,更佐以九味芦荟丸。
万氏曰∶凡痘后疳蚀疮,至毒壅肌肉,内透筋骨,外连皮肤,时痛出血,日久不痊者,此毒在脾经,甚为恶候,乃不足之证也,内服十全大补汤,外用绵茧散贴之。疳蚀出血者,难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