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国彭(钟龄)着。五卷。总结了辨证施治的八纲、八法、因证立方,条分缕析,多为临床心得之语。末附《外科十法》。
查古籍
《医学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国彭(钟龄)着。五卷。总结了辨证施治的八纲、八法、因证立方,条分缕析,多为临床心得之语。末附《外科十法》。
《医学正传》(公元 1515 年)明.虞抟(天民)着。八卷。分门论证,以朱震亨的学说为主,参以张仲景、孙思邈、李杲之说,并结合抒发己见。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桩(灵胎、洄溪)着。二卷。分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书论”“古今”七门,论医学的源流利弊,议论通达。但有时也不免矫枉过正。
(公元 1565 年)明.楼英(全善)着。四十卷。包括总论,脏腑疾病、伤寒、妇人、小儿、运气等,记载病证治法,方药,对于金元医家的学说收载较多。
肱骨髁上骨折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根据肘关节的状态,可分为伸直型、屈曲型和粉碎型骨折。伸直型骨折最多,占90%以上,屈曲型最少。伸直型骨折时,近骨折端可能刺伤前方的正中神经和肱动脉。有时也可损伤尺神经和桡神经。
病人骨折后,肘部肿胀、活动困难。伤后应首先用最简易的方法暂时固定,如用木板、围巾等,以防止进一步损伤。只要早期能够得到处理,多不需手术。可采用夹板固定或石膏固定。有些病人同时合并有神经和血管损伤,应听从医生劝告进行手术探查复位。有时由于损伤时间长,骨折处肿胀严重,不能立即复位和固定,需先行悬吊牵引或尺骨鹰嘴牵引,待肿胀消退后再作进一步处理。病人不能急于求成,盼望一次成功。尤其需要警惕的是,儿童极易因夹板或石膏绑扎过紧使肱动脉受压,产生前臂肌肉缺血,而对缺血的早期症状如疼痛、麻木等又常诉说不清,不易早期发现,常发展成严重缺血性肌挛缩导致残废。
用小夹板的病人在最初1周左右,肿胀未消退前应经常去医院检查。
肱骨髁上骨折后期常见并发症是肘内翻,原因较多,如畸形明显,可去医院做截骨手术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