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肛瘘

    是指肛旁的瘘管,外口在肛门口旁,内口与直肠或肛管相通,常是肛旁脓肿不愈的结果。外口流出少量黄水,有时暂时闭合,但感局部胀痛,溃破后又流黄水,反反复复,不能愈合。治疗有中医挂线疗法和手术切除瘘管两种,各有优缺点。高位瘘管(指内口在直肠高处)和左右两侧瘘管(外口两个或更多,分布在肛旁两侧)要分两次手术,以防切断括约肌而致大便失禁。如低位和单侧瘘管一次手术就可收效。

    在伤口未全部愈合时,用0.1%高锰酸钾温热溶液肛门坐浴,每天2~3次(包括便后)。

更多中医书籍
  • 《医贯》(公元 1687 年)明.赵献可(养葵)着。六卷。发明《薛立斋医案》之说,以命门真火、真水为主,以六味丸、八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在理论上有些偏激,清.徐大桩怍《医贯贬》予以批评。

    作者:
  • 作者:
    程杏轩
  • 《医门法律》(公元 1658 年)清.喻昌(嘉言)着。六卷。依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及诸杂证而分门别类。每门分论、法、律三项。是总论病证,是治疗法则,是指出医生在治疗上的过失。

    作者:
  • 作者:
    赵濂
  • 作者:
  • 《原机启微》(公元 1370 年)元.倪维德着。二卷,又附录一卷。论眼病根源,制方要义,并附方义。附论眼病若干种,也较详明。

    作者:
  • 作者:
    袁氏(佚名)
  • 作者:
    黄凯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