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这是溶血性链球菌或葡萄球菌引起的皮下疏松组织处化脓性感染,常由皮肤擦伤或软组织创伤继发感染所致。初起时病灶处红、肿、痛和局部发热,迅速扩大呈片状,边界不清。严重者发生皮下组织坏死,也可沿淋巴管扩展至邻近淋巴结,产生急性淋巴结炎。常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及时处理好皮肤创伤和感染灶,可以减少蜂窝织炎的发生。早期可用抗菌药物,红肿区用热敷,每次15~30分钟,每天3~4次。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著。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这是溶血性链球菌或葡萄球菌引起的皮下疏松组织处化脓性感染,常由皮肤擦伤或软组织创伤继发感染所致。初起时病灶处红、肿、痛和局部发热,迅速扩大呈片状,边界不清。严重者发生皮下组织坏死,也可沿淋巴管扩展至邻近淋巴结,产生急性淋巴结炎。常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及时处理好皮肤创伤和感染灶,可以减少蜂窝织炎的发生。早期可用抗菌药物,红肿区用热敷,每次15~30分钟,每天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