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本经逢原》 麋茸

    作者: 张璐

    甘温无毒。修治与鹿茸同。

    发明麋肉大寒,食之令人阳痿。而麋茸大益阳道,以其阳精都聚于角也。其角煎胶胜于鹿角,茸亦胜于鹿茸。然鹿之茸角补阳,右肾精气不足者宜之。麋之茸角补阴,左肾血液不足者宜之,此乃千古微旨。治虚损有二至丸,两角并用,但其药性过温偏于补阳,非阴虚者所宜。其麋胶主治与鹿胶无异,而兼补阴血之功过于鹿胶。但验其角大而毛白者即是。惜乎,《本经》但言麋脂疗痈肿恶疮死肌,寒热湿痹,四肢拘缓不收,风头肿气,通腠理,从无及乎茸角之用。彭 《延龄方》有麋角粉,《千金》变为麋角丸。以麋性喜食菖蒲,故修练服食方用之。《金匮》云,麋脂及梅子若妊妇食之令子青盲,男子伤精,皆性冷伤厥阴肝经之验也。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汪宏
  • 作者:
    叶天士
  • 作者:
    周扬俊
  • 《温热经纬》(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着。五卷。搜集多种温热病著作,以《内经》,张仲景等之说为经,以叶桂(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之说为纬,辨别温病的伏气、外感、内容丰 富。

    作者:
  •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宝诒
  •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