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活幼口议》 下虫丸

    作者: 曾世荣

    治小儿多蛔虫(亦名食虫)苗虫(亦名疳虫)胃虫(亦名血虫)并宜服下虫丸方鹤虱(炒一两)光粉(炒二两)腻粉(二大两)使君子(一百个炒)槟榔(一分生)龙牙根(一钱)贯众(子卯酉日采取者方验绿色者佳二两)龙胆根(二钱)苦楝根皮(酒炎二钱)上为细末水煮面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食前甘草汤下或以楮肉清汁羹与服尤妙议曰小儿疳积虫积皆由食肉大早脾胃本弱受之不磨症伤不化何况更加肥腻冷硬之物肠胃虚怯肉积生虫只有□种蛔苗胃也蛔多令儿喜食滋味内脯之物腹肚紧胀心胸膨满苗多令儿清瘦神困肚胀青筋疳气渐盛肠鸣泻臭食即呕哕胃多令儿喜食酒肉食不生饥常作困遁嗔胀胁肋烦躁迷闷眠不安席并宜服此真虫自化盛用利下仍须调胃和气助之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周扬俊
  • 《温热经纬》(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着。五卷。搜集多种温热病著作,以《内经》,张仲景等之说为经,以叶桂(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之说为纬,辨别温病的伏气、外感、内容丰 富。

    作者:
  •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宝诒
  •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钧
  •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著。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作者: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