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广瘟疫论》 烦躁

    作者: 吴又可

    烦乃心烦,情思不定,神不安而形如故。躁则形扰,扬手掷足,形不宁而神复乱。烦轻而躁重也。在他证有谓烦属心,躁属肾者;烦属阳,躁属阴者。在时疫总属郁热。热浅在上,则见烦躁之形;热深在下,则渐近昏沉而不烦躁。是时疫初起,可即烦躁之轻重,辨病势传变之轻重,不烦躁则非时疫,设气、色、神、脉、舌苔有时疫确据,亦属但表不里之轻证。

    凡初起憎寒发热而烦躁者,邪在半表半里,三消饮、九味羌活汤、六神通解散选用。隆冬寒甚,汗难出者,大青龙汤、葳蕤汤可借用。舌苔已黄,渴而喜饮,身热汗出而烦躁者,邪入于胃也,白虎、黄芩、三承气、小陷胸、三黄泻心、凉膈散选用。舌苔已黑,烦躁渐近昏沉者,邪入心包也,犀角地黄汤加羚羊角、黄连解毒汤选用。屡经汗、下、清凉,表里俱无阻滞而烦躁者,阴液伤也,生脉散、六味地黄汤、吴氏诸养荣汤选用。或用汗解、清利、滋润诸法不应而烦躁加甚者,当细验舌苔。若黄黑苔中夹一块白润,是为夹水。或平素胸有痰饮;或未病之先,曾饮冷物;或初烦躁时,过饮冷水,恣啖凉物;或用清凉太早,皆能停饮于胸膈,胃脘之间。寒饮拂郁其疫热,外不能达表,内不能传胃,故烦躁转甚。验舌之后,更细按胸胁,满痛而软,漉漉有声,再细察其脉,右寸关或弦紧,或缓,皆停水确据。当以苍术、半夏、莱菔、浓朴先消其水气,然后治其烦躁,无不应者。不论舌苔有无黄黑,但烦躁而兼小便不利者,虽无水气在胸胁,而少腹略有满痛处,即当以导赤散、泻心汤、四苓汤、猪苓汤、益元散利其小便,所谓心邪不从心泻,而从小肠泻也。

更多中医书籍
  • 《医贯》(公元 1687 年)明.赵献可(养葵)着。六卷。发明《薛立斋医案》之说,以命门真火、真水为主,以六味丸、八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在理论上有些偏激,清.徐大桩怍《医贯贬》予以批评。

    作者:
  • 作者:
    程杏轩
  • 《医门法律》(公元 1658 年)清.喻昌(嘉言)着。六卷。依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及诸杂证而分门别类。每门分论、法、律三项。是总论病证,是治疗法则,是指出医生在治疗上的过失。

    作者:
  • 作者:
    赵濂
  • 作者:
  • 《原机启微》(公元 1370 年)元.倪维德着。二卷,又附录一卷。论眼病根源,制方要义,并附方义。附论眼病若干种,也较详明。

    作者:
  • 作者:
    袁氏(佚名)
  • 作者:
    黄凯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