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古今医鉴》 诸虫

    作者: 龚信

    化虫丸治虫咬心痛并腹中痛,有块按之不见往来,痛无休止。

    鹤虱(三钱) 胡粉(炒) 枯矾 苦楝根 槟榔(各五钱)

    上为末,面糊丸,如梧子大。每十五丸,米饮,入真芝麻油一二点,打匀服之。其虫下者化为水,大者自下。

    下虫散治大人、小儿腹内有虫。

    使君子(一钱,去壳) 槟榔(一钱) 雄黄(五分)

    上为末,每服大人二钱,苦楝根煎汤下。

    遇仙丹(古方)

    黑牵牛(四两,半生半炒) 三棱(五钱) 莪术(五钱) 茵陈穗(五钱) 槟榔(五钱,俱生用)

    上为末,每药末四两,用飞罗面一两,却将皂角五钱,煎水煮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钱,壮盛者五钱,小儿减半,五更鸡鸣时,茶清送下。

    凡人得病,皆因饮酒食肉,生冷过度,致使心膈胀满,呕恶吞酸,常吐清水,面黄肌瘦,不思饮食,或成气块,初病未觉,渐成大患。此药能治五劳七伤,山岚瘴气,水肿肚腹,脾胃心肺诸病 咳嗽,痰涎壅滞,酒积气块,翻胃吐食,十膈五噎,呕逆恶心,肠风痔漏,血毒积痢,热气上攻,头目疮癞,下部淋沥,女人血蛊气肿,寒热往来,妇人月水不调,赤白带下,鬼胎,小儿五疳虫积,误吞铜铁,食恶毒物。并治病浅者,一服见效;病根深者,再进一服,必候恶物下尽为度。所下其虫,曰穿心虫,曰血鳖虫,曰传尸虫、积血虫、细虫、长虫、寸白虫,其状不一,或作五色,或如烂鱼冻,若一次未见虫积,更看第二三次下来,病根才去。此乃玉茎略(按∶“玉茎略”疑系“王经略”之误)因赴度东安抚,在任得沾山岚瘴气,肚腹胀满,百药无效,偶遇道人,付此药一剂,服之,下虫一条,形状如蛇,长三寸余,病乃愈,传留此方,腾空去世,称遇仙丹也。

更多中医书籍
  • 《医学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国彭(钟龄)着。五卷。总结了辨证施治的八纲、八法、因证立方,条分缕析,多为临床心得之语。末附《外科十法》。

    作者:
  • 作者:
  • 作者:
    赵术堂
  • 作者:
    未知
  • 《医学正传》(公元 1515 年)明.虞抟(天民)着。八卷。分门论证,以朱震亨的学说为主,参以张仲景、孙思邈、李杲之说,并结合抒发己见。

    作者:
    虞传
  •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桩(灵胎、洄溪)着。二卷。分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书论”“古今”七门,论医学的源流利弊,议论通达。但有时也不免矫枉过正。

    作者:
  • 作者:
    高秉钧
  • (公元 1565 年)明.楼英(全善)着。四十卷。包括总论,脏腑疾病、伤寒、妇人、小儿、运气等,记载病证治法,方药,对于金元医家的学说收载较多。

    作者:
    楼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