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隐居)注。七卷。原书己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农本草经》基础上进行整理, 又增药 365 种, 分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类。
学术价值:
首创用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确立综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载药物 460 种,阐发药性较详尽,并指出用药要结合年龄老少、体质强弱、疾病新久等,对辨认药物的真伪优劣亦有详细阐述。
(公元 1564 年)明.李时珍(东璧,濒湖)著。一卷。论述脉象 27 种,对于脉的体状、相类、主病都作了七言歌括,便于诵读学习。并批解了高阳生的《脉诀》。
秋石阴阳二炼之法,不可以优劣加之。夫何世不烛理,有谓阳炼咸味不去,凡性犹存;有谓阴炼清阳混泄,正气不足。是二者之议皆过也。殊不知二法盖由咸味取舍之施,理势之必不可偏废也。然欲存其味者,必阳炼,乃阳中之阴;欲去其味者,必阴炼,乃阴中之阳。苟舍二法不可以成秋石也。何则?阳炼用火存形,其味咸,其质重,除病之效速。集其咸味,重体,而有化痰降火滋肾生水之功,则如药性所用海石、青盐一理也。阴炼以水涤体,其味淡,其质轻,益养之功纯。集其淡味,轻体,而有还精补脑助气调神之绩,则如药性所用茯神、琥珀一理也。又谓阳中之阴以象离,阴中之阳以象坎,有必合两家之作而并用之,以为坎离交媾之义,则优劣之辨昭然矣!予故并将阴阳二炼之法录入于集,以备养世者之取正云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