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国彭(钟龄)着。五卷。总结了辨证施治的八纲、八法、因证立方,条分缕析,多为临床心得之语。末附《外科十法》。
查古籍
《医学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国彭(钟龄)着。五卷。总结了辨证施治的八纲、八法、因证立方,条分缕析,多为临床心得之语。末附《外科十法》。
《医学正传》(公元 1515 年)明.虞抟(天民)着。八卷。分门论证,以朱震亨的学说为主,参以张仲景、孙思邈、李杲之说,并结合抒发己见。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桩(灵胎、洄溪)着。二卷。分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书论”“古今”七门,论医学的源流利弊,议论通达。但有时也不免矫枉过正。
(公元 1565 年)明.楼英(全善)着。四十卷。包括总论,脏腑疾病、伤寒、妇人、小儿、运气等,记载病证治法,方药,对于金元医家的学说收载较多。
(东垣)木香化滞汤治因忧食湿面,结于胃脘,腹皮抵痛,心下硬微满,不思饮食,常常痞气不安。
木香 白檀香 藿香 陈皮 大腹子 白豆蔻 白茯苓 桔梗(各二分) 砂仁 人参 青皮 槟榔 甘草(炙) 姜黄 白术(各四分)
上咀作一服,水盏半煎一盏,不拘时温服。
(《三因》)仓卒散治气自腰腹间空心痛不可忍,腹中冰冷,自汗如洗,手足挛急厥冷。
栀子(大者,四十九枚,连壳打碎炒焦) 附子(一枚,炮去皮脐)
上为粗末,每服二钱,煎八分温服。
(丹溪)连附六一汤治胃脘痛甚,诸药不效者。寒因热用方也。
黄连(六钱) 附子(去皮脐,一钱)
上咀,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一盏热服(东垣)麻黄豆蔻丸治客寒犯胃,心头大痛。
麻黄(一钱) 草豆蔻(一钱) 木香 青皮 红花 浓朴(制。各二钱) 苏木(三分) 荜澄茄(四分) 升麻 半夏(制) 陈皮 砂仁 黄 白术 麦芽 柴胡 甘草(炙) 吴茱萸 当归身(各五分) 益智仁(六分)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或细嚼汤送下尤妙。
草豆蔻丸治客寒犯胃作痛,及心痛、气痛,或因湿热郁结、气滞等痛并效。(方见脾痛门。)草豆蔻一味,性温,能散滞气,利膈上痰。若胃脘果因寒而作痛,用之如鼓应桴。
若湿痰郁结成痛者服之多效。苦因热郁而痛者,理固不当用此,但宜以凉药监制,如芩、连、栀子之属,其功尤效。或用东垣草豆蔻丸,寒热心痛俱获其功。但因热者不可多服,多服恐有积温成热之患耳。若久病郁热已胶固者,断不可用此味也。胃中苦有流饮清痰作痛,胸中漉漉有声,及手足攻痛,或腰膝脊胁抽掣作痛者,用小胃丹或三花神佑丸、控涎丹。渐渐服之,能彻去病根即止。
(丹溪)白螺丸治痰积。
白螺蛳壳( ) 滑石 苍术 栀子仁 香附子(童便浸) 南星(制) 枳壳(炒黄色)青皮 木香 半夏(制) 砂仁(各半两)
上为末,春加川芎,夏加黄连,秋冬加吴茱萸,用生姜汁浸炊饼,丸绿豆大,每服五十丸。
玄胡索丸治胃脘死血作痛。(方见痹痛门。)
(河间)金铃子散治热厥心痛。
金铃子 玄胡索(各一两)
为末,温酒调下二钱,白水下亦可。
(河间)神圣代针散治心腹胃脘刺痛。
乳香 没药 当归 白芷 川芎(各半两) 青(一两,去足炒)
上为细末,每服一字,病甚者五分。先点好茶一盏,次掺药末在茶上,不得吹搅,细细呷之。心痛欲死者服之立效。小肠气搐角弓、膀胱肿硬,一切气刺虚痛并妇人血癖、血运、血刺痛冲心、胎衣不下、难产,但是一切因血之痛,服之神效。
(《活人》)术附汤治寒厥暴痛,脉微气弱。(方见心脾痛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