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妇人大全良方》 产难子死腹中方论第五

    作者: 陈自明

    夫产难子死腹中者,多因惊动太早,或触犯禁忌,致令产难。皆因秽沃先下,产时未到,秽露已尽而胎枯躁,故子死腹中。其候产母舌青黑及胎上冷者,子已死也。故产处坐卧须顺四时方面,并避五行禁忌,若有触犯,多招灾祸也。

    治妊娠三、五个月,胎死在腹内不出,当归葵子散。

    大腹子 赤芍药 榆白皮(各三两) 当归(一两,炒) 滑石末(三分) 瞿麦 葵子(炒) 茯苓 粉草 子芩(各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疗死胎腹内不出,母已危殆不得已者。立效方。

    水银(半两) 桂末(一钱)

    上只作一服,温酒调下。粥饮亦可。

    又方∶以利斧 赤置酒中,待温饮之,其子便下。

    治妊娠胎死腹中,候其母面赤舌青者是。宜锡粉丸。(出《指迷》)

    锡粉 水银(各一钱)

    上同研,不见水银为度,以枣肉和丸如豌豆大,煎瞿麦汤吞下。

    疗胎死腹中。

    以好辰砂一两,水煮数沸,研令极细,酒调二钱服。

    又方∶以鸡子黄一枚,用姜汁一合调鸡子黄令均,顿服。分娩后吃芸苔粥良。

    桂心(末,二钱) 麝香当门子(一个)

    上同研,温酒调服,须臾如手推下,比之用水银等药,不损血气。何氏方无麝香,每用桂末二钱,痛阵密时,用温童子小便调下,名观音救生散。兼治产难及横、倒生。

    疗胎死腹中不出,母欲绝。水银方。

    水银(二两)

    顿吞之,儿立出。

    又方∶用水银如弹子大,以枣肉均研,和如大豆许,水吞下立出。

    治子死腹中。取夫尿二升,煮令沸饮之。

    疗或半生胎不下,或子死腹中,或半着脊及在草不产,血气上荡心,母面无颜色,气欲绝方。

    猪脂(一升,煎) 白蜜(一升) 淳酒(二升)

    上三味,合煎取二升,分温两服。不能饮,随所能服之。

    又疗子死腹中不出。以牛屎涂母腹上立出。

    疗胎死。

    甘草(一尺) 蒲黄(二合) 筒桂(四寸) 香豉(二升) 鸡子(一枚)

    上细切,以水六升,煮取三升,顿服。胎胞秽恶尽去,大良。

    产经数日不出,或子死腹中,母气欲绝。

    瞿麦(六两) 通草 桂心(各三两) 牛膝(四两) 榆白皮(一升)

    上 咀,以水九升,煎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治子死胎不下,胞破不生。此方累有效,救人几万数。

    鬼臼不拘多少,黄色者。去毛、碾为末,以手指捻之如粉、极细为度,每服二钱。用无灰酒一盏,同煎至八分,通口服,立生如神。此药不用罗,只碾令极细。

    疗死胎不出。

    朴硝为末,每用二钱,温童子小便调下。知洪州进贤曾通仕定求云∶昔为丰城尉时,有猫孕五子,一子已生,四子死腹中,啼唤欲死。试问医者,令用此药灌之,死子即下,猫得再生。后有一牛亦如此,用此法亦活。医云∶本治人方,用以治畜也。后因以救人无不验。

    (仆为儿时,曾有一亲戚胎死腹中,不下数日,百计已穷。记忆我先人用朴硝半两研细,以童子小便调下,胎即落矣)

    治死胎不下,其证指甲青、舌青、胀闷,甚者口中作屎臭。先以平胃散一贴作两服,每服酒、水各一盏,同煎至一盏,却投朴硝半两,研细再煎三、五沸倾出,候微温服尽,其胎即化血水而下。

    缪宅厥息孺人杜氏,生产数日不下,坐婆、魂童救疗皆无效,召仆诊之。仆曰∶产前脉不可考,但当察色而知之。遂揭帐明烛以察之,其面色赤,舌色青,见此色者,知胎已死,母却无忧矣。或问曰∶何以知之?余答曰∶面赤舌青者,子死母活明矣。供自合至宝丹二粒服之,胎即落矣。以此见古人处方神速。至宝丹(方见《和剂方》)。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未知
  • 《济阴纲目》(公元 1620 年)明.武之望(叔卿)着。十四卷。对明.王肯堂《证治准绳》中的女科,加以评释圈点而成书。

    作者:
    武之望
  •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 作者:
  •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是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基本读物,历来称为经典著作,所以书内所用方剂又称为经方。近代著名中医曹颖甫,名 家达,号 拙巢(一八六六一一一九二七),治医专宗张仲景,深研这二部书,以善用经方闻于时。生平医案,曾由其门人姜佐龄辑录为三卷,也附入了自己和同门的个别治验,搜集见闻,发挥心得,逐案说解、阐发,以佐证曹氏辨证施治的确切。通过曹氏审阅后,复逐案加以评语,师生商讨,从实践到理论,相互琢磨,名其书曰《经方实验录》,由千顷堂出版于一九三七年,再版于一九四七年。解放以来,读者对本书的需要仍繁,我们现在重加整理,删去其说解芜冗者,修饰其词句未妥者,仍分上、中、下三卷,共计九十二案,内有十六案,标明为附列门人医案。——民间中医志愿编撰组

    作者:
  • 作者:
    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