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温热经纬》(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着。五卷。搜集多种温热病著作,以《内经》,张仲景等之说为经,以叶桂(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之说为纬,辨别温病的伏气、外感、内容丰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著。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禀天地芬烈之气以生,味苦气寒,芬芳无毒。苦能泄热杀虫,寒能退热,除阴分伏热,故治蓐劳虚热,男妇劳瘦骨蒸。凡苦寒多伤胃气,惟青蒿之芳气入脾,与胃无犯,且能清利脾家湿热耳。但中气虚寒泄泻者勿用。若熬膏神治蓐劳虚热,以童便捣叶取汁煎膏。
青蒿,即草蒿,系神曲中所用者。入童便熬膏,退骨蒸劳热,生捣烂绞汁,却心痛热黄息肉肿痈;烧灰淋浓汤,点泄痢鬼气∶研末调米饮吞,愈风疹疥瘙。止虚烦盗汗,开胃明目,辟邪杀虫,善理血虚有热,专除鬼疰传尸。
身中鬼气,引接外邪,游走皮肤,洞穿脏腑,每发刺痛,变动不常者,为飞尸,附骨入肉,攻凿血脉,见尸闻哭,便作者为遁尸,淫跃四末,不知痛之所在,每发恍惚,得风雪便作者为风尸。缠结脏腑,冲引心胁,每发绞切,遇寒冷便作者为沉尸。举身沉重,精神错杂,尝觉昏废,每节气大发者为尸疰。时珍曰∶月令通纂,言伏内庚日,采青蒿悬门庭,可辟邪,冬至元旦各服二钱亦良,则青蒿之治鬼疰,盖亦有所本也。
按∶凡苦寒之药多伤胃气,惟青蒿芬香入脾,独宜于血虚有热之人,以其不伤胃气故也,但无补益之功,必佐气血药而用之方有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