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主伤寒下早,心满而不痛者为痞。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去核) 水一斗,煮六升,去滓,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加甘草一两,即甘草泻心汤。治痞硬吐痢,加生姜四两,即生姜泻心汤,治痞硬噫气。
成氏曰∶结而不散,壅而不通,为结胸。陷胸汤为直达之剂,塞而不通,否而不泰为痞,泻心汤为分解之剂,痞与结胸有高下焉。邪结在胸中,故曰陷胸汤。留邪在心下,故曰泻心汤。泻心者,必以苦,黄连、黄芩皆苦寒,《经》曰∶苦先入心,以苦泄之,故黄连为君,黄芩为臣,降阳而升阴也。散痞者,必以辛,半夏辛温,干姜辛热,《经》曰∶辛走气,辛以散之,故半夏、干姜为佐抑阴而行阳也。甘草甘平、参、枣甘温,阴阳不交为痞,上下不通为满,欲通上下,交阴阳者,必平其中,中者脾胃也。
脾不足者,以甘补之,故参、枣、甘草为使。上下得通,水升火降,则痞热自消矣。
(公元 1150 年)宋.刘昉(方明)着。四十卷。论病源形色、初生病及小儿各科疾病,分为 40 门,每门又各分子目。
《幼幼集成》(公元 1750 年)清.陈复正(飞霞)着。六卷。辨惊风及对小儿勿滥用寒凉,以免伤败脾胃等,均有较好见解。阐述小儿病的病因治疗比较详备。
主伤寒下早,心满而不痛者为痞。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去核) 水一斗,煮六升,去滓,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加甘草一两,即甘草泻心汤。治痞硬吐痢,加生姜四两,即生姜泻心汤,治痞硬噫气。
成氏曰∶结而不散,壅而不通,为结胸。陷胸汤为直达之剂,塞而不通,否而不泰为痞,泻心汤为分解之剂,痞与结胸有高下焉。邪结在胸中,故曰陷胸汤。留邪在心下,故曰泻心汤。泻心者,必以苦,黄连、黄芩皆苦寒,《经》曰∶苦先入心,以苦泄之,故黄连为君,黄芩为臣,降阳而升阴也。散痞者,必以辛,半夏辛温,干姜辛热,《经》曰∶辛走气,辛以散之,故半夏、干姜为佐抑阴而行阳也。甘草甘平、参、枣甘温,阴阳不交为痞,上下不通为满,欲通上下,交阴阳者,必平其中,中者脾胃也。
脾不足者,以甘补之,故参、枣、甘草为使。上下得通,水升火降,则痞热自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