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陈实功(若虚,毓仁)着。四卷。所叙疾病百余种,每病列病理、症状、诊断、治法、成败病案,最后选列方剂。既重视内治,也强调外治,既主张早期手术,又反对滥施针刀。对截肢术、下颔正复术、死骨剔除术、鼻瘜肉摘除术、痔漏手术等有所发展。
《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机(石出、省之)着。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门、附方 165 个。主张治外科必须根据人体内部的情况,然后求之于外。
《外科精义》(公元 1335 年)元.齐德之着。二卷。参诸家方论有关疮肿之说,首载诊候,次论血、气、色、脉、后叙痈、疽、疮、肿的治疗等。强调整体观念,倡导攻补兼施。
《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陈自明(良甫)着。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较早者。对痈疽疮疡等症的因症诊治等,尤其对痈疽的浅深、寒热、虚实、缓急、吉凶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领 而成书。
头眩之症,多主于痰,中风之渐也。有因寒痰、湿痰、热痰、风痰;有因气虚挟痰;有因血虚挟痰。夫寒痰湿痰作眩,或因外感寒湿,或因内伤生冷;热痰风痰作眩,或因外感风暑,或因内动七情;气虚眩晕,或因脾虚,不进饮食,或因胃弱呕吐泄泻,血虚眩晕,男子每因吐血下血,女子每因崩中产后。夫头痛头眩者,乃病之标,必治其病之本而痛方已。如产后眩晕,只补其血,脾虚眩晕,只补其气,即所谓治其病之本也。《原病式》曰∶静顺清谧,水之德也。动乱劳扰,火之用也。脑者,地之所生,故藏阴于目,肾水至阴所主,二者,喜静谧而恶动扰,静谧则清明内持,动扰则掉摇散乱,故脑转目眩也。《经》曰∶诸风掉眩,皆属肝木。此症乃痰在上,火在下,火炎上而动其痰,眩言其黑,晕言其转,虽曰无痰不能作眩,亦本于气血虚,而后痰火因之,风以感入于脑,故助痰火,而作眩晕,诚因上实下虚所致。所谓下虚者,血与气也。所谓上实者,痰火泛上也。急则治痰火,缓则补元气。又或因七情郁而生痰,痰因火动,随气上厥,此七情致虚而眩晕也。淫欲过度,肾家不能纳气归元,使诸气逆奔而上,此气虚而眩晕也。吐衄崩漏,肝家不能收摄荣气,故使诸血失道妄行,此血虚眩晕也。详其脉候,而分其端,因其端而治其本,病无不愈。总之,犹树木根本不固,而枝叶为之动摇,纵有外触,亦气血两虚,而痰浊不降也。
眩晕不可当者,以大黄酒炒为末,茶汤调下,此治痰火有余之症也。昔有一妇,患赤白带年余,头眩坐立不得,睡之则安,专治带疾,带愈,其眩亦安,此以证治气血不足者也。如头面喜暖,手按则晕定者,此阳虚也,宜补其阳。如面红耳热,遇烦晕甚者,此阴虚也,宜滋其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