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急性发作时,乳突腔内蓄积的脓液经乳突外侧骨皮质破坏处流入耳后骨膜下,形成耳后骨膜下脓肿(postauricular subperiostealabscess)。脓肿穿破骨膜及耳后皮肤则形成耳后瘘管,可长期不愈。
【临床表现】
(一)耳后皮肤红、肿、疼痛,可伴同侧头痛及发热等全身症状。
(二)耳后肿胀,压痛明显,骨膜未穿破者,触诊时波动感不明显,耳廓后沟消失,耳廓被推向前、外方(图9-8)。
图9-8 耳后骨膜下脓肿
(三)脓肿诊断性穿刺,可抽出脓液。
【治疗】
在抗生素控制下,行乳突根治术、脓肿切开引流术。
(公元 1770 年)清.魏之琇(玉璜)编。原六十卷。经王孟英新增重编为三十六卷。 分 345 门,集录清以前历代名医的验案,包括临床各科,尤以温热病更突出。某些病案有王孟英按语。
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急性发作时,乳突腔内蓄积的脓液经乳突外侧骨皮质破坏处流入耳后骨膜下,形成耳后骨膜下脓肿(postauricular subperiostealabscess)。脓肿穿破骨膜及耳后皮肤则形成耳后瘘管,可长期不愈。
【临床表现】
(一)耳后皮肤红、肿、疼痛,可伴同侧头痛及发热等全身症状。
(二)耳后肿胀,压痛明显,骨膜未穿破者,触诊时波动感不明显,耳廓后沟消失,耳廓被推向前、外方(图9-8)。
图9-8 耳后骨膜下脓肿
(三)脓肿诊断性穿刺,可抽出脓液。
【治疗】
在抗生素控制下,行乳突根治术、脓肿切开引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