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正传》(公元 1515 年)明.虞抟(天民)着。八卷。分门论证,以朱震亨的学说为主,参以张仲景、孙思邈、李杲之说,并结合抒发己见。
查古籍
《医学正传》(公元 1515 年)明.虞抟(天民)着。八卷。分门论证,以朱震亨的学说为主,参以张仲景、孙思邈、李杲之说,并结合抒发己见。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桩(灵胎、洄溪)着。二卷。分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书论”“古今”七门,论医学的源流利弊,议论通达。但有时也不免矫枉过正。
(公元 1565 年)明.楼英(全善)着。四十卷。包括总论,脏腑疾病、伤寒、妇人、小儿、运气等,记载病证治法,方药,对于金元医家的学说收载较多。
(附篦菌等十六种)
七星菌(模板附图)(图缺),生山中阴湿处,形似牛肝菌,背后有七点黄斑。
味甘美、辛,性平。无毒。
主治五劳七伤,诸虚百损,妇人尸劳、瘵症,能杀痨虫。人多忽其功效。
──模板卷十
二以上五色诸菌,人多不识,往往不细为分别,误将毒菌视为无伤,致令毒杀,深为可悯。
今特一一分别详明,使人知所采择。凡有未识者,宜加姜米或金银器同煮,倘有黑色,断不可食。外有一种番肠菌,其形与见手青无异,采来撅开,亦系见手即为青黑,但其味苦麻,若误食之,肚腹定为疼痛,解亦当以姜米及金银器预为辨之,方无舛错。盖菌之种类甚多,不能尽述。五色诸菌外,复有反黄、反青、反白、反黑、反赤诸菌,不可食。又云∶所谓反者,若青面白背者是也,余可类推及二十三种,性各不同,亦并分别言之,以便临时有所考察者也。
篦菌,形矮。有毒。
困木菌,微甘,性恶。
栗菌,苦,寒,人食多生瘿滞气。
桑花菌,味甘美。人难得食,食者强壮延年。
柏木菌,苦,寒。有小毒。
苦竹菌,有大毒。
枫菌,寒,涩。有毒。
麻菌,苦,寒。人食发疮。
柳菌,散血。
人面菌,似鸡 。有大毒。食之即死。
番肠菌,有大毒。
腐草菌,有毒。
马蹄菌,形似马蹄,味苦、涩。
胭脂菌,可为外科药。
癞头菌,味辛。食之令发苍。
番花菌,背黑面赤,误食损齿落发。
总之,青、黄、赤、白、黑五色菌可食。五菌之外,其色必杂色,必须种种审明,方可采用。倘毫厘有差,误伤性命,切宜慎之!
──模板卷十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