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滇南本草》 羊耳朵

    作者: 兰茂

    羊耳朵(图缺),味酸、苦,性微温。花即广中蜜蒙花。入肝经祛肝风,明目退翳膜,目涩羞明。尖叶以蜜炒,治肝经咳嗽,久咳用之良。

    叶可贴 疮溃烂,顽疮久不收口,贴之生肌长肉。

    ──丛本卷上

    羊耳朵叶,味酸、苦,性微温。花入官药,名蜜蒙花。入足厥阴,祛风明目退翳。一切眼科将军,最良,《别经》序之。此本草序其枝叶之功。

    采叶研末,治一切疮痈疔毒,溃烂生管,不能生肌,渗此神愈。久年阴疮无脓血者。搽此神采根、叶、花共晒干研末,入血竭、冰片为刀伤药甚佳。

    采皮研细末入磁瓦器中,随带身边,遇小儿生肝虫目翳,口蚀黑晕,用此一捻吹入鼻中,可救。此草名为虫见死草,以此草能化肝中之虫为水也。

    ──模板卷四

更多中医书籍
  • 《温热经纬》(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着。五卷。搜集多种温热病著作,以《内经》,张仲景等之说为经,以叶桂(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之说为纬,辨别温病的伏气、外感、内容丰 富。

    作者:
  •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宝诒
  •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钧
  •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著。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作者:
  • 作者: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