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李中梓,字士材,邑诸生也。有文名,并精医理,名重一时。时金坛王肯堂(字泰)亦精岐黄术,年八十,患脾泄,群医咸以年高体衰,辄投滋补,病愈剧。乃延李诊视,诊毕,语王曰∶“公体肥多痰,愈补则愈滞,当用迅利药荡涤之,能勿疑乎?”王曰∶“当世知医,惟我二人,君定方,我服药,又何疑?”遂用巴豆霜下痰涎数升,疾顿愈。鲁藩某病寒,时方盛暑,寝门重闭,床施毡帷悬貂帐,身覆貂被三重,而犹呼冷。李往诊之,曰∶“此内热也,古有冷水灌顶法,今姑通变用之。”乃以石膏三斤,浓煎作三次服,一服去貂被,再服去貂帐,服三次,而尽去外围,体蒸蒸流汗,遂呼进粥,病若失矣。其医之神效类如此,特素自矜贵,非富贵家不能致也。
童菽原曰∶是亦一时之隽,但非富贵人不能致,则与集中姚蒙异。虽情性各别,未可强同,而品地实于斯判。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著。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李中梓,字士材,邑诸生也。有文名,并精医理,名重一时。时金坛王肯堂(字泰)亦精岐黄术,年八十,患脾泄,群医咸以年高体衰,辄投滋补,病愈剧。乃延李诊视,诊毕,语王曰∶“公体肥多痰,愈补则愈滞,当用迅利药荡涤之,能勿疑乎?”王曰∶“当世知医,惟我二人,君定方,我服药,又何疑?”遂用巴豆霜下痰涎数升,疾顿愈。鲁藩某病寒,时方盛暑,寝门重闭,床施毡帷悬貂帐,身覆貂被三重,而犹呼冷。李往诊之,曰∶“此内热也,古有冷水灌顶法,今姑通变用之。”乃以石膏三斤,浓煎作三次服,一服去貂被,再服去貂帐,服三次,而尽去外围,体蒸蒸流汗,遂呼进粥,病若失矣。其医之神效类如此,特素自矜贵,非富贵家不能致也。
童菽原曰∶是亦一时之隽,但非富贵人不能致,则与集中姚蒙异。虽情性各别,未可强同,而品地实于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