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悸,心忪也,惕然动而不安矣。
有停饮者,饮水多必心下悸,心火恶水,心不安也。凡治悸者,必先治饮,以水停心下,散而无所不至。浸于肺则喘咳,浸于胃则哕噎,溢于皮肤则肿,渍于肠间则利下,可以茯苓甘草汤治之。
有气虚者,由阳明内弱,心下空虚,正气内动,心悸脉代,气血内虚也,宜炙甘草汤补之。
又伤寒二三日,心悸而烦,小建中主之。
少阴病四逆或悸,四逆加桂五分主之。
有汗下之后,正气内虚,邪气交击,又甚于气虚者也。
太阳病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必心下悸。
又太阳病,若下之身重心下悸者,不可发汗。
少阳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又少阳不可汗,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治法宜镇固之或化散之,皆须定其气浮也。
(公元 1150 年)宋.刘昉(方明)着。四十卷。论病源形色、初生病及小儿各科疾病,分为 40 门,每门又各分子目。
《幼幼集成》(公元 1750 年)清.陈复正(飞霞)着。六卷。辨惊风及对小儿勿滥用寒凉,以免伤败脾胃等,均有较好见解。阐述小儿病的病因治疗比较详备。
悸,心忪也,惕然动而不安矣。
有停饮者,饮水多必心下悸,心火恶水,心不安也。凡治悸者,必先治饮,以水停心下,散而无所不至。浸于肺则喘咳,浸于胃则哕噎,溢于皮肤则肿,渍于肠间则利下,可以茯苓甘草汤治之。
有气虚者,由阳明内弱,心下空虚,正气内动,心悸脉代,气血内虚也,宜炙甘草汤补之。
又伤寒二三日,心悸而烦,小建中主之。
少阴病四逆或悸,四逆加桂五分主之。
有汗下之后,正气内虚,邪气交击,又甚于气虚者也。
太阳病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必心下悸。
又太阳病,若下之身重心下悸者,不可发汗。
少阳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又少阳不可汗,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治法宜镇固之或化散之,皆须定其气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