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丹溪手镜》 吐呕(四十四)

    作者: 朱丹溪

    吐,物出也,胃中虚冷。吐血有热毒,宜犀角地黄汤;有虚寒,宜理中汤。

    呕,有声也。干呕有寒,宜姜附;有热,宜五苓;有水气,宜小青龙也。

    有热呕者,呕而发热,少阳证具及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宜大柴胡。

    有寒呕者,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宜温之,呕涎沫头痛,茱萸汤主之。

    有停饮呕者,先呕后渴,此为欲解;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

    有胃脘有脓而呕者,不须治,脓尽自安。

    表邪传里必致呕也,阴不受邪而不呕也。呕家用半夏以去其水,用生姜以散其逆气。

    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谓邪气未收敛也。

    不治证

    呕而脉弱,小便微利,身有微热见厥者死,此虚寒之甚也。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未知
  • 作者:
    王履
  • 作者:
    沈又彭
  • 作者:
    张杲
  • 《医贯》(公元 1687 年)明.赵献可(养葵)着。六卷。发明《薛立斋医案》之说,以命门真火、真水为主,以六味丸、八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在理论上有些偏激,清.徐大桩怍《医贯贬》予以批评。

    作者:
  • 作者:
    程杏轩
  • 《医门法律》(公元 1658 年)清.喻昌(嘉言)着。六卷。依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及诸杂证而分门别类。每门分论、法、律三项。是总论病证,是治疗法则,是指出医生在治疗上的过失。

    作者:
  • 作者:
    赵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