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阴纲目》(公元 1620 年)明.武之望(叔卿)着。十四卷。对明.王肯堂《证治准绳》中的女科,加以评释圈点而成书。
查古籍
《济阴纲目》(公元 1620 年)明.武之望(叔卿)着。十四卷。对明.王肯堂《证治准绳》中的女科,加以评释圈点而成书。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是中医临床治疗学的基本读物,历来称为经典著作,所以书内所用方剂又称为经方。近代著名中医曹颖甫,名 家达,号 拙巢(一八六六一一一九二七),治医专宗张仲景,深研这二部书,以善用经方闻于时。生平医案,曾由其门人姜佐龄辑录为三卷,也附入了自己和同门的个别治验,搜集见闻,发挥心得,逐案说解、阐发,以佐证曹氏辨证施治的确切。通过曹氏审阅后,复逐案加以评语,师生商讨,从实践到理论,相互琢磨,名其书曰《经方实验录》,由千顷堂出版于一九三七年,再版于一九四七年。解放以来,读者对本书的需要仍繁,我们现在重加整理,删去其说解芜冗者,修饰其词句未妥者,仍分上、中、下三卷,共计九十二案,内有十六案,标明为附列门人医案。——民间中医志愿编撰组
主乎温散有卒中天地之寒气者,有口得寒物者。
从补中益气汤中加发散药,属内伤者十居八九。其法,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只用前汤中,从所见之证,出入加减。必先用参耆托住正气。气虚甚者,少加附子以行参耆之剂,如果气虚者,方可用此法。胃气大虚,必当温散,理中汤相宜,甚者加附子。仓卒感受大寒之气,其病即发,非若伤寒之邪,循经以渐而深也。以上治法,宜用于南,不宜北。
戴云∶此伤寒,谓身受肃杀之气,口伤生冷物之类。因胃气大虚,肤腠疏豁,病者脉必沉细,手足厥冷,息微身倦,虽身热亦不渴,倦言动者是也,宜急温之,迟则不救矣。与热症若相似而实不同,凡脉数者,或饮水者,烦燥动摇者,皆热病。寒热二证,若水火然,不可得而同治,误即杀人。
【附录】凡症与伤寒相类者极多,皆杂证也,其详出《内经·热论》,自长沙以下,诸家推明甚至,千世之下,能得其粹者,东垣也。其曰∶内伤极多,外伤间而有之。此发前人之所未发,后人 俗,不能真切,雷同指为外伤,极谬。其或可者,盖亦因其不敢放肆,而多用和解及平和之药散之尔,若粗率者,则必杀人。初有感冒等轻症,不可便认作伤寒妄治,西北二方,极寒肃杀之地,故外感甚多;东南二方,温和之地,外伤极少,杂病亦有六经所见之证,故世俗混而难别。
正治温散,宜桂枝汤、四逆汤辈,甚者三建汤、霹雳散。从治用热药加凉剂引之,或热药须俟冷冻饮料最妙。经曰∶从而逆之,此之谓也。反攻用煎乌头之类。
伤风属肺者多,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
戴云∶新咳嗽鼻塞声重者是也。
【附方】
补中益气汤见内伤类。
理中汤
人参 甘草 干姜 白术(等分)
上锉。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桂枝汤
桂枝 赤芍(各一两半) 甘草(一两) 生姜(一两半)大枣
上锉。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四逆汤
甘草(炙,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半两)
上锉。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三建汤
大川乌 附子 天雄(并炮,等分)
上锉。每四钱,水二盏,姜十五片,煎服。
霹雳散
附子(一枚,及半两者,炮熟取出,用冷灰焙之)
细研,入真腊茶一大钱同和。分二服,每服水一盏,煎六分,临熟,入蜜半匙,放温服
姜附汤治中寒身体强直,口噤不语,逆冷。
干姜(一两) 附子(生,去皮脐,一斤)
上锉。每服三钱,水煎服。挟气攻刺,加木香半钱;挟气不仁,加防风一钱;挟湿者,加白术;筋脉牵急,加木瓜;肢节痛,加桂二钱
消风百解散
荆芥 白芷 陈皮 麻黄 苍术 甘草(等分)
上锉。用姜三片,葱白三根,水煎服。
神术散治伤风头痛,鼻塞声重。方见痢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