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丹台玉案》 丹毒门

    作者: 孙文胤

    丹毒火症也.得于胎热.其母受胎之后.不忌胡椒姜蒜.煎熬炙爆.酒面之类.或感风热.

    或不节房事.皆能助火.火邪内攻.胎受其毒.而传气于儿.故小儿出胎之后.多有是症.近则五六日.或十日.或半月.远则弥月之后.或两三月.其症形不同.或颏下如樱桃突出.色赤而光.谓之赤瘤.或遍身红点如洒珠.谓之丹疹.或遍身红肿.热气如蒸谓之火丹.或小腹HT 上阴囊等处.忽然红肿如霞.流行不定.谓之赤游丹.病名非一.总为丹毒.丹毒入腹.腹胀不饮乳者死.必于未入腹之时.急服退毒凉剂.外用小刀轻轻刺出恶血.犹有可生.其入腹者.无如一泻.间有泻而得生者.乃千百中之一也.诸丹毒.惟赤游丹为至危.善保婴者.若见小儿多啼.多哭.多乳.则遍视其身上.一有红色即急治之.苟看视不周.丹毒在身.而母犹未觉.及至觉时.已入腹矣.救之奚及.丹毒惟丝瘤不治.因久服热药迫热在胎.非药所能解也.

    【立方】

    解毒汤治小儿一切肿硬 赤.诸般丹毒.初起即服立愈.

    黄芩 横柏 黄连(各一钱) 甘草 连翘 天花粉 皂角刺(各五分) 竹叶十片.不拘时呷之.

    化毒饮治火丹遍身红肿.

    赤芍 当归 甘草 大黄(各八分) 水煎不拘时服.

    防犀饮治丹疹遍身.如洒珠者.

    防己(三钱) 朴硝 犀角 黄芩 黄 升麻(各八分) 淡竹叶十五片.煎服.

    消毒饮治五种丹毒.

    郁金 天花粉 干葛(各一钱二分) 甘草 赤芍(各八分) 灯心二十茎.不拘时服.

    慰毒散多年胞衣化开.同金汁涂之.神效.

    又方 绵羊脑子.同朴硝研贴患处.并治赤瘤神效. 十种丹毒.三日不治.毒入肠胃.则不可救.治法录后.

    一从头项起.肿用葱白研汁涂之. 二从头上起红肿痛.用赤小豆末.鸡子清调搽.三从面起红肿.用灶心土.鸡子清调搽. 四从背起赤点.用桑白皮为末.羊脂调搽. 五从两臂起赤肿黄色.用柳叶烧灰水调涂. 六从两胁起虚肿.用生铁屑和猪粪调搽. 七从脐上起黄肿.用槟榔末.米醋调搽. 八从两脚起赤肿.用乳香末.羊脂调搽. 九从两脚有赤白点.用猪槽下土.麻油调涂. 十从阴上起黄肿.用屋漏处土.羊脂调搽.

更多中医书籍
  •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进之、海藏)撰。三卷。依据《内经》有关药理的论述,以及张洁古《珍珠囊》和李杲《 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等,对于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较为深入。

    作者:
    王好古
  • 作者:
    龚居中
  • 作者:
    李子毅、
  • 作者:
    闵纯玺
  • 作者:
    张曜孙
  • 作者:
  • 作者:
    王泰林
  • (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著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见。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