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丹医秘授古脉法》 神阙脉第九

    脐不仅为先天得气之处,亦为后天得气之处,亦“神客在门”

    故曰神阙。又名太阴脉、长在脉等。

    一、所候:脾经脉。丹家以六腑之中无三焦而有胰脏,而手少阳经应为胰经,而丹家在里支表里相配上,以脾与胰为表里,而医家所谓之三焦不过是五脏六腑上贯于气血荣卫之用相,即所谓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是也。经云:“三焦有名而无形”,故不可以三焦为腑,医家之手少阳三焦经络即出自胰脏,非得定功不知此也,证之临床亦可印证丹家之说,估计为必然可能之事。盖真理不可抹杀也。今日医家舍胰经不论,是医不如屠夫也。正因脾胰为表里,故太阴脉之上端亦候胰也。

    二、部位:神阙穴,虚里穴(经外奇穴,在脾胃之间重取可得)

    三、诊法:

    甲、以剑诀取神阙穴。

    乙、以豹扑劲之拇指取神阙外开二寸之动脉。

    丙、以豹扑劲之拇指取虚里动脉。

    四、所主:甲、神阙穴:正常神阙脉闭,故仅能候气,即神阙有吸指感,如不吸指反见脉外射,如蛇吐信状者为病。阴黄、黑热病及脾肿大者,顶指力极强,稍缓者为脾热,见知饥善食之证。

    又痛证者见神阙脉明显,疽者神阙脉濡缓。

    乙、神阙向左外开一寸之动脉(太阴脉、长在脉)亦与“神阙脉显”之为证同,惟此动脉紧如转索、直上直下直射气海者为痃癖已成。经闭及气功走火气血溢入四肢而不归经者,此脉亦极弱。按此脉痛感上行者,知肝亦有积。

    丙、虚里脉急者为胰有余之征。反之为不足之征。射过胃右者知肝亦有积。

    五、以上三脉为腹部切诊之最紧要者,导引急脉、解谿可左右以上诸脉。其效应如桴鼓,对心脾患者为特效。太阴脉先天出于脐右者,必急腹。

更多中医书籍
  • 作者:
    胡荧
  • 作者:
    唐大烈
  • 作者:
    吴普
  • 作者:
    吴鞠通
  • (公元 752 年)唐.王焘著。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许多医药著作,编为 1104 门,载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医著作之一。

    作者:
  • 作者:
    邹存检
  • 作者:
    马培之
  • 《外科证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刊于乾隆五年(1740)。王维德整理祖传秘术及生平经验而成《外科全生集》。此书后经清末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评注,以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流行。

    作者:王维德(l669—l749年)字洪绪,别号林屋散人,又号定定子,江苏吴县洞庭西山人,清代外科学家。撰《外科证治全生集》。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