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查古籍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 “等六部份。内容丰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公元 1359 年)元.滑寿(伯仁)着。一卷。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为纲,论述脉象及辨脉之法,甚有心得。
疾有误凉而得冷,证有似是而实非,差之毫厘,损其寿命。《浮栗经·二气篇》曰:“诸泻皆为热,诸冷皆为节,热则先凉藏,冷则先温血。”《腹疾篇》曰:“干痛有时当为虫,产余刺痛皆变肿。”《伤寒篇》曰:“伤风时疫湿暑宿痰,作疟作疹,俱类伤寒,时人多疟,宜防为疟。时人多疹,宜防作疹。春瘟夏疫,内证先出中湿、中暑,诚以苓木投之。发散剂吐汗下俱至此证,号宿痰失导,必肢废嗟乎。病有微而杀人势有重而易治精微,区别天下之良工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