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
  • 《成方切用》 感应丸

    作者: 吴仪洛

    治新旧冷积泻痢等证。

    木香肉豆蔻丁香(两半)干姜(炮)百草霜(一两)杏仁(一百四十粒去皮尖)巴豆(两,溶化,重取蜡四两,肉蔻逐冷消食,下气和中。丁香暖胃助阳,宣壅除癖。木香升降诸气,和脾疏肝。杏仁降气非不令人泻,其积自然消化。李时珍曰∶一妇年六十余,溏泻五载,犯生冷油腻肉食即作痛。

    服升涩药,泻反甚,脉沉而滑。此乃脾胃久伤,积冷凝滞,法当以热下之。用腊匮巴豆丸五十

更多中医书籍
  • 《温热经纬》(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着。五卷。搜集多种温热病著作,以《内经》,张仲景等之说为经,以叶桂(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之说为纬,辨别温病的伏气、外感、内容丰 富。

    作者:
  • (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宝诒
  • 《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 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钧
  • 《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著。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作者:
  • 作者:
  • 作者: